毒品問題真的無解?司法官學院科學實證:治療是有效的
毒品新生人口自2017年逐年降低,仍面臨施用者成癮、復發與再犯問題;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透過科學實證研究指出,只要對毒品施用者施以合適的治療與處遇,就有機會大幅降低復發與再犯等問題。
法務部長蔡清祥說,反毒是國家發展重要目標,司法官學院以科學解析毒品問題,有助於制定緝毒、戒毒與防毒政策。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自2018至2021年執行「毒品施用行為多元處遇成效評估與比較計畫」,並與台師大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合作,針對超過8百萬筆數據研究,認為治療優先的毒品防治政策是有用的。
司法官學院說,相較於傳統刑罰或機構性的處遇手段,完成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的再犯率是35.6%,比其他處遇方法再犯率低。
此外,相較於純施用海洛因者,毒品混用者的再犯風險都增加2倍,顯示應針對不同施用毒品者進行評估,再依毒品不同特質而有分層、分流處遇的必要。
司法官學院說,針對資料庫中8萬筆單純的毒品施用者分析,發現可將毒品再犯軌跡分為「持續犯」、「緩降型中止犯」、「偶發中止犯」、「飆升型中止犯」、「偶發犯」5種類型,以「飆升型中止犯」最值得關注。
司法官學院說,「飆升型中止犯」又稱「早發性毒品犯罪」,再犯頻率迅速衝高,但約半年犯行又迅速歸零,如能早期監測,有機會降低再犯的人數與比率。
台師大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李思賢教授說,隨著施用者人格特質、家庭功能、行為型態、醫療需求的不同,有精準評估、分層分流,才能有效解決毒品的再犯問題。
司法官學院院長柯麗鈴指出,法務部當前推行的「再犯防止推進計畫」,相當重視多元處遇與分流處遇政策,期盼未來持續重視科學證據的積累,適時導入各種創新研究技術,掌握再犯防止的關鍵因素。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