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前副發言人遭爆是兒少性騷慣犯 至少8名未成年受害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接獲檢舉指出,台南市府前副發言人易俊宏,過去7年以來,長期藉兒少講師身分性騷擾、甚至性猥褻未成年兒少,而在兒少向台南市政府、教育部青年署通報遭性騷後,易男竟知情是哪一位受害人舉報,受害人個資疑似外流。台少盟呼籲教育部青年署、台南市政府,以及所有曾邀請其擔任兒權講座講者的各縣市政府社政單位積極查處。據了解,易男已於5月31日離開台南市府職務。
台少盟今天召開記者會,台少盟理事長林月琴表示,今年4月29日有一名屏東青少年打來台少盟反映,看到同學被易男言語騷擾說「要不要一起洗澡?」,本以為是單一事件,就向屏東申訴,經與多名兒少聯繫後才知道易先生非單一事件,目前已累積7案8人曾經受害。
林月琴指出,易男長期擔任兒童權利公約(CRC)講師,講授兒少議題、性平議題,也擔任台南市政府機要秘書與副發言人,卻長期藉講師身份性騷,有無其他黑數仍不確定。尤其當語言騷擾說想你、要不要口交,甚至是摸下體、屁股等性私密處,甚至問性向,還進行性邀約,學生其實難以啟齒求助。
林月琴也提到,經與受害青少年接觸後,不少人也反映,易男身為營隊講師,是政府邀請的活動舉辦人,因此才選擇隱忍,且後續易男也身兼政府要職,就怕舉報後曇花一現,甚至是遭到報復。她也說,「男對男」間的性騷擾容易被輕忽,甚至認為「性騷擾也還好」,學生又該如何開口求助?
現場也播放三位受害人的預錄影片。受害人A同學自述,幾年前因對大學選擇科系感到迷惘,向曾在講座上有一面之緣的易俊宏請益,卻被約到下榻飯店詢問性向、交往經驗,甚至問起有沒有打過手槍、打手槍的頻率等等,事後讓他飽受驚嚇。事件發生後,才知道身邊有許多朋友在還未成年時就曾受害,但也礙於權勢,因為易俊宏是營隊講師,是政府邀請的活動舉辦人,因此選擇隱忍度過。
受害人B同學則指出,自己是在營隊課程期間,被嫌疑人糾纏邀約晚上去房間討論專案,被拒絕後,仍持續在不同場次活動中言語騷擾及摟腰搭肩,因此依性騷擾防治法通報主管機關台南市政府及教育部青年署,但沒想到嫌疑人居然在通報隔天就找到他,施壓要求共同好友勸其撤案。
B同學表示,相關單位一定要調查追究公部門的責任,否則這樣通報即洩密的檢舉程序,如何能讓受害人放心使用?
林月琴也說,易男在知悉自己被舉報後,竟知道是哪個人檢舉,甚至對準目標請求青少年應出面說明駁斥,還在群組讓所有青少年對受害人施壓,「有無誤會老師?為何要做這種事?」。她直言,這就是二度傷害,本來走正常程序申訴,當事人理當靜候調查,個資本來就該被保密,為何會被洩露?
立法委員吳玉琴也提到,針對性侵害案件,多數人一直停留在多數男性對女性的侵犯行為,卻忽略男性也可能是被害人,尤其未成年男性的人身安全,也是重要的犯罪防制與保護課題。台南市政府站在保護市民的立場,應積極配合後續調查,並對被害人接受救濟、保護的訴求,提出應當的回應。
人本基金會主任秘書陳志遠表示,過去應已有青少年向青年署反映易男有猥褻行為,青年署必須交代知情時間點並向公眾交代。另外,加害人長期接觸兒少活動擔任講師,以他的多次行為來說,一定有更多受害人還沒有機會說出受害經歷,呼籲台南市府對於此案要主動擴大調查,不可把每案當成單一個案來處理,並提供友善的管道讓受害者能夠說出受害經歷,並獲得創傷療癒的諮商資源。
陳志遠也強調,在調查結束前,應要求加害人不得參與任何接觸兒少的工作,調查進行中也要禁止加害人接觸受害人。最後建議行政院參照澳洲兒童工作證 (WWCC) 制度,讓每一個跟兒童相關的工作都有基本的確認,避免有暴力犯罪、性犯罪、性騷記錄的人,擔任跟兒少相關的工作,建立兒少活動不適任講師資料庫。
律師陳詠琪說,該案是旁觀者看不下去主動舉發,但從案發至今已連續七年,部分案件再法律上難給予嚴厲制裁,包含行為人辯稱要拒絕我,甚至「沒有不要」應該要出來講話,在權勢性騷案件中,被害人不敢拒絕,縱然拒絕也不敢舉報,或選擇隱而不說,有出來聲明的案例不會是個案,應是行為人「食髓知味」,呼籲相關單位能進一步調查。
台少盟今天提出四項訴求,包含嫌疑人犯行非個案,各案件主管機關應擴大盤點調查;請本案受害者勇敢出面求助,洽台少盟專案0800-329-580,本聯盟將轉介提供心理及法律資源協助;請台南市政府及教育部青年署徹查檢舉人個資外洩案,禁止嫌疑人以任何形式聯繫騷擾受害者;請衛福部督導檢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性騷擾防治機制,改進本次案件遭遇的種種失能情事。
台少盟也提醒,受害不是過錯,若遭遇類似情事,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113是一支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專線,若當事人或家人、朋友遭受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請主動撥113,並儘可能提供相關「人、事、時、地、物」資訊,清楚地提供被害人所在地理位置、相關身分資訊,以及詳細舉報內容,與線上社工員進行討論,讓政府公權力即時提供您保護及協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