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民間監督聯盟成立 籲國民法官法更透明
《國民法官法》將在2023年實施,為了促進國民主權的行使,落實人民參與審判的權利,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陪審團協會等團體4日宣布成立「民間監督國民法官法聯盟」,並提出公開透明、開放參與、建置配套、公正評估、改革再修法5項主張。
開放民眾參與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林永頌指出,《國民法官法》立法目的在彰顯國民主權,司法院與法務部應開放民間參與預算、規劃、執行、宣導、教育、評估與修法等行政程序,民間參與範圍不止於狹義的審判程序,還應包括所有建制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的行政程序。
「《國民法官法》應該要發揮帶動司法改革的功能。」林永頌表示,起訴狀一本、證據法則、法律白話文、法治與公民教育普及等配套措施,必須立即進行,全面改造司法制度接軌人民參與審判的變革。他補充,《國民法官法》預定6年後提出總評估報告,也應讓民間參與、提出意見,「閉門造車的效果一定不好!」
落實公開透明原則
台灣陪審團協會創會理事長鄭文龍批評,立法院本會期將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司法院在2021年編列3億3164萬元推動國民法官制度,其中宣導經費占1.2億,但司法院卻遲遲未公開相關施政資料,導致立法委員質疑預算被拿去養網軍;現在1件冤案賠償為16萬至36萬元,而平均一件個案宣導費為24萬至44萬元,「個案宣傳費竟比冤案賠償還貴!」
「司法院與法務部推動《國民法官法》不公開又不透明的施政風格,編列再多的宣導預算,也無法達成政策溝通的目的。」鄭文龍呼籲,朝野立委應善用審查預算,要求司法院、法務部從落實公開透明原則開始,推動準備工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