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戰時 醫界籲增醫事人員災難應變訓練

受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遷及傳染病流行等影響,全球醫藥供應鏈正面臨重構壓力。衛福部啟動「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其中增加非外科的醫事人員訓練是重要環節。重症醫學會呼籲,以現行訓練效率,難涵蓋戰時需要,為充足緊急救災人力,醫事人員定期換照條件應納入重大災難訓練學分。
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昨舉辦「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公聽會。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出,台灣位處地震帶,極端氣候與印太區域局勢不穩,災難風險難以預測,必須超前部署。
針對醫療現場災難應變力,與會專家、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學會承接衛福部整備計畫共規畫三個子計畫,包括設備韌性維護,如地下替代醫療空間盤點與規畫;醫療量能整備如災難調度與備援機制,以及人員賦能訓練,如外傷照顧及血液供應等。
重症醫學會理事陽光耀說,借鏡國外戰爭發生時,外科醫在院內執行手術,災難現場得靠非外科系醫事人員,目前全台西醫師約五萬人、護理師約十八萬人,但已接受災難應變訓練者比率偏低,雖已培育逾三百名災難種子教師,仍遠遠不足。建議醫事人員定期換照應納入「重大災難訓練學分」,並由地方政府主動開設課程,提升整體醫療體系即戰力。
在藥品供應面向,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提到,雖台廠藥品許可證占比逾八成且重複性高,但原料藥仍大量仰賴進口,呼籲建立「短鏈在地供應模式」,強化原料到成品全鏈條韌性,並提高通過專利三同標準的台廠藥品市占率。
立委林月琴說,政府應建構國產藥品每季使用占比達五成,以及可支撐半年備藥量的常備制度,並鼓勵使用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立委陳昭姿也說,藥品非一般商品,應建立常態管理機制。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則說,目前已盤點逾八百項特殊藥品,五八四項為食藥署列管必要藥品。
不過,東亞政經塾顧問丁旗源說,整備計畫目前未明確聚焦藥品供應韌性,如抗生素、輸注液、血袋與其他必要藥品在急重症醫療中不可或缺,而國內藥品製造與銷售流程高度監管,與一般商品不同,建議應在總統府層級的健康台灣委員會,正式設立藥品供應穩定小組及早因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