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明年砸10億試辦在宅醫療科技 偏鄉地區先試行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國科會明年起將推動跨部會「在宅醫療科技願景與行動」計畫,首年編列10億元,鎖定偏鄉作為試辦場域。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說,透過科技創新、優化普及及基盤建置,串聯地方醫療院所資源,並結合家戶需求拓展市場,同時祭出補助增加研發誘因,進而帶動生醫產業發展。
國科會明天將赴行政院會報告「在宅醫療科技願景與行動」。吳誠文今天指出,高齡化社會加重醫療負擔,衛福部已在執行「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但健康促進不只是醫療院所的責任,目前已發展出分散式醫療和在宅醫療,目前急重症的在宅醫療非常耗費醫學中心人力,如何在醫療量能飽和下,透過科技促進發展至關重要。
吳誠文說明,為使科技研發成果落地,國科會去年7月偕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啟動「在宅醫療科技」規畫,將醫療結合科技,去年至今已舉辦10幾場專家論壇,同時深入中南部、東部偏鄉,以家戶需求為主,民眾所需的醫材、運動器材、健康食品等終端需求,也會納入新的科技方案,進而拓展生醫市場、創造內需。
另一方面,照護提供者也不限於醫療機構,吳誠文說,未來醫學中心,大型地區醫院、偏鄉診所及衛生所等地方,都能借助AI形成醫療網絡,透過雲端提供服務,比如視訊看診、給處方籤,同時發展照護型機器人,偏鄉民眾不必再因小病或慢性病長途跋涉,就能享受醫學中心等級的診斷與醫療服務,也能分散醫療照護量能。
他說明,服務型機器人不見得是人型,可能是寵物形狀或其他樣態,能協助臥床病人翻身、坐直,或具備一定溝通能力,有向外連線求救等功能,這都是台灣產業目前就有能力做的事情。
吳誠文總結計畫三大重點,首先是落實跨部會協作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優化普及及基盤建制。他說,盼透過AI串連所有醫療機構,優化整體醫療量能,在醫護人力缺乏的情況下照顧更多民眾,提升照護水準,並透過發展主權AI,健全全國醫療網絡。
他續指,第二為聚焦家戶需求導向,科技產業也會感受到「市場真的存在」,不再只是針對醫療端研發產品,還能擴及到民眾需求端,第三則是建構永續在宅醫療科技的生態系,因為產業發展需要市場,市場來自需求,除了健保給付,民眾為了促進健康,還有很多商機存在,這就是民眾願意花錢的地方,會讓產業正向循環。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