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緊張了?疑憂關稅戰釀供應鏈危機 擬找這些人救火

疼痛指數13級 新北男不小心挖鄰居雙眼?高大成曝關鍵打臉:很殘忍

國際客不如預期、國旅慘 觀光署預算刪2000萬、凍1.1億

立法院交通委官員會審查今年觀光署預算。記者周湘芸/攝影
立法院交通委官員會審查今年觀光署預算。記者周湘芸/攝影

交通部觀光署原定2024年達1000萬人次國際旅客目標,觀光署統計全年785萬人次,僅回到疫情前6成5水準。立法院交通委官員會今審查今年觀光署預算,多名立委認為,招攬國際旅客成效不如預期、未改善國內旅遊困境,且赴陸禁團令遲未解除,在11億2209萬餘元的觀光業務預算中,委員會決議刪減2千萬元,凍結10%(約1.1億元)。

2023年來台國際觀光客共648萬人次,超越原先目標疫情前一半水準。交通部及觀光署原訂去年要達1200萬人次,恢復至疫情前,但受大陸市場遲未恢復影響,去年初調降至1000萬人次目標,但4月以來歷經花蓮地震、颱風,全年不到800萬人次到訪。

立委林沛祥今提案,觀光署對於觀光業務計畫的預期成果為推動我國觀光資源、爭取旅客來台觀光、加強我國國際經貿地位、加強國內外旅客服務,然而,國內旅遊品質日益下滑,旅宿價格高昂更是東南亞之首,而花東地區因天災造成觀光產業停滯,觀光署卻將今年預算著重在國際人士間的交流、爭取來台旅客數等。

林沛祥認為,觀光署未能釐清國內觀光產業遭遇的困境,「無得安內,何以說服國際旅客來台?」原建議觀光業務預算減列7.6億元,經協調改建議減列2000萬元。

立委陳雪生則提案,疫後出國人潮大增,國際旅客來台人數也未如預期,以致國內旅遊市場大幅衰退,其中,赴離島人數更降至疫情不到3分之2,觀光署至今未能提出有效方案,建議凍結2分之1觀光業務預算。

立委廖先翔也說,2023年來台旅客停留天數及消費額雖較疫情前增加,但來台旅客整體觀光支出僅恢復致疫情前6成水準;立委游顥表示,2023年亞太地區旅客入境收入已達到疫情前78%,我國復甦進程相對遲緩,建議凍結觀光業務20%預算。

立委黃健豪、林俊憲均表示,交通部2023年提出2024年國際觀光客1200萬人次目標,但去年來台旅客不僅未達標,更透過修改目標來規避,國內業者苦不堪言,建議凍結觀光業務10%預算。

另外,黃健豪也說,我國疫情以來宣布禁止旅行業者組團赴陸旅遊,交通部去年3月宣布解除後又突然轉彎要求業者停止招攬,觀光署應該針對赴陸禁團令進行檢討,並就解除時程提出具體作為,凍結觀光業者預算1500萬元,3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始得動支。

觀光署長周永暉表示,今年編列的預算是觀光署升格以來第一個預算,而我國的觀光預算是各個觀光強國當中最少的,為了讓地方政府亮點更好,希望透過預算支持。在國際旅客開源部分,就按照各委員意見,像景點不足也確實需要檢討。經討論委員會決議刪減2000萬元、凍結10%,提書面報告始得動支。

疫情 觀光署

延伸閱讀

經濟信心指數低 民眾憂產業失衡只重科技業

反制侵權自我矮化 故宮擬去「國立」改「台北」登陸註冊

廖先翔父涉佔國有地不起訴 涉佔4土地另案偵辦

減少車流交織 國一汐止-五堵段要拓寬分流

相關新聞

獨/80位「心碎爸媽」向立院陳情 盼虐殺未滿12歲童死刑

兒童節前夕,80位「心碎的爸媽們」將親手簽名的陳情書寄給朝野立委,呼籲政府借鑒南韓鄭仁案的經驗,設立政院級的「兒童保護辦...

若核二、三4機組持續運轉 學者:台電年賺逾600億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舉行「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公聽會,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會前受訪表示,如...

吹哨者再爆基隆協和電廠多項重金屬超標 環團:林右昌知情

今年2月26日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四接)於環評大會通過審查,但在環評大會前環保團體即接獲吹哨者爆料指出,協和電廠土壤...

農地光電生態指引 環團批荒謬

農地變光電場遍地開花、飽受詬病,農業部一月預告農地變更光電設施審查指引草案,內容提及光電場即使有石虎、草鴞等瀕臨絕種保育...

影/柯文哲父親病逝 「柯媽」何瑞英哀慟現身殯儀館

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父親柯承發今天早上病逝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大體已經移往新竹市立殯儀館。「柯媽」何瑞英連月來守在病榻照顧丈...

影/柯文哲父柯承發病逝送殯儀館 邱臣遠:不讓柯媽一個人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目前因京華城等案在台北看守所收押,因父親柯承發病危,昨天凌晨在戒護下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探視父親,未料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