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大禹治水不知道也沒關係?

賴清德上個月在就職總統前到台南烏山頭水庫參加八田與一技師追思紀念會,並親自在八田銅像前獻花致意。本報資料照
賴清德上個月在就職總統前到台南烏山頭水庫參加八田與一技師追思紀念會,並親自在八田銅像前獻花致意。本報資料照

最近有家長發現,明星高中的孩子們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典故,非常震驚,直呼是不是108課綱發威了?有人說,大禹治水是神話而非歷史,不知道也沒關係。也有人諷刺被108課綱洗腦的年輕人只知八田與一,不知大禹。

個人記憶中,最早看到這個故事,是在小學國語課本。課文描述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勤政愛民,發揮了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中學歷史課則提到舜時代遇到洪水,鯀以圍堵之法治水失敗被殺,禹則改用疏通之法而成功。後來舜把帝位禪讓給禹,禹建了夏朝,傳位給兒子啟,從此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夏朝不如後來的商朝,有像甲骨文這麼直接的證據,所以其存在與否,並無定論。然而,若從後世文化發展的角度看,夏禹到底真有其人,抑或只是虛擬的神話人物,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個名字,早就成為古聖先賢的其中一個代名詞,是解民於倒懸的明君典範。若想勵精圖治,就必須以大禹為學習的榜樣。猶記得大學時期,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台北治水不當,怎麼可以用圍堵的蠢方法,難道不知幾千年前,大禹就教過我們要懂得疏通嗎?

可見大禹治水的故事,包含了太多有用的啟示,從待人處世的態度,到治國、管理的觀念與方法,在在值得深思。不只如此,它還給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靈感,如晉顧愷之畫過《夏禹治水圖》,詩聖杜甫寫過《禹廟》:「禹廟空山裡,秋風落日斜…...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很有畫面,也傳達了對賢君的期許。

這就是文化的累積與傳承,也是故事的力量。如同古希臘神話在歐美地區流傳久遠,成為廣泛引用的典故。知識分子談論它們,好比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譬如將火種帶給人類的普羅米修斯,就是文學、藝術、音樂的熱門主題,貝多芬以此為名所寫的序曲,還相當受歡迎。

引用典故,並非存心賣弄,而是提供更多靈活的思考,幫助人們解決難題。戰國時期,有很多縱橫家,遊說各國國君。能成功地改變君王想法的,往往不是「直言犯諫」,而是巧妙地用寓言故事,迂迴地旁敲側擊。淳于髡以大鳥的比喻,激發了齊威王「一鳴驚人」的鬥志。可見,聰明的人懂得取材、變通,使執迷不悟者茅塞頓開。

有人說,與其了解大禹治水,不如看看台灣原住民的洪水故事更親切。確實,世界各地都有古老的洪水傳說,諾亞方舟也是著名的一例。但這些故事並不相斥,沒有必要為了知道原住民的洪水傳說,就拋棄流傳久遠的大禹治水。何況我們現在最熟用的中文正體字,承載了數千年的華夏文化。從中華文化汲取先人的智慧,必然比其他文化更有效率,何必捨近而求遠?

108課綱 八田與一 治水 洪水

延伸閱讀

對「大禹」一無所知!明星高中學生對中國史陌生 家長憂:108課綱發威?

黃仁勳演講稱「台語」非「閩南語」 9台語團體籲教育部正名

暴雨成災 民房被淹 廣西梧州官員:災情不能告訴你

108課綱高中自然必修僅12學分 教師盼增加節數納半導體單元

相關新聞

若核二、三4機組持續運轉 學者:台電年賺逾600億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舉行「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公聽會,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會前受訪表示,如...

吹哨者再爆基隆協和電廠多項重金屬超標 環團:林右昌知情

今年2月26日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四接)於環評大會通過審查,但在環評大會前環保團體即接獲吹哨者爆料指出,協和電廠土壤...

農地光電生態指引 環團批荒謬

農地變光電場遍地開花、飽受詬病,農業部一月預告農地變更光電設施審查指引草案,內容提及光電場即使有石虎、草鴞等瀕臨絕種保育...

影/柯文哲父親病逝 「柯媽」何瑞英哀慟現身殯儀館

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父親柯承發今天早上病逝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大體已經移往新竹市立殯儀館。「柯媽」何瑞英連月來守在病榻照顧丈...

影/柯文哲父柯承發病逝送殯儀館 邱臣遠:不讓柯媽一個人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目前因京華城等案在台北看守所收押,因父親柯承發病危,昨天凌晨在戒護下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探視父親,未料竟...

柯文哲父親新竹臺大醫院病逝 享耆壽92歲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父親今天上午8點多在新竹台大醫院病逝,享耆壽92歲。柯文哲父親先前多次傳出病危消息,2月15號柯爸再度...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