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宜蘭神農商圈大停電、新月廣場瞬間陷入黑暗 客人受驚嚇

伊朗被美國轟炸,「抵抗軸心」是否有能力反擊?

才被爆食安又惹議!周氏蝦捲「消費送一份蝦捲」被網酸 粉專小編回應了

【專家之眼】為何台北看不到超級特展了?

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將展出50名大師52幅真跡原作,也是英國國家藝廊於5月2日至9月1日在奇美博物館展出。記者李文德/攝影
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將展出50名大師52幅真跡原作,也是英國國家藝廊於5月2日至9月1日在奇美博物館展出。記者李文德/攝影

台南奇美博物館從5月到9月展出的英國國家藝廊「從拉斐爾到梵谷」,門票開放購買瞬間,官網立即大當機,未展先轟動。有人呼朋引伴,打算坐高鐵前往,順便台南一日遊,更有人開課收費導覽,簡直驗證了「文化是門好生意」。

這或許是疫情後,最引人關注的超級爆炸展了。即便地點偏遠,仍有文青願意花數千元的交通費,只為一睹名畫風采。他們說,假使專程搭機前往英國朝聖,光機票加住宿就好幾萬了。如今這些經典作品遠渡重洋親臨國門,怎能錯過大好機會?相形之下,不管耗費多少時間與金錢,都比出國划算。

然而,在這波賞畫熱潮中,不知有多少人記得,國內博物館與世界各大博物館曾有過頻繁合作的輝煌歲月,當時一年少說也有兩三場以上超級特展。譬如1993年故宮的「莫內及印象派畫作展」,2000年史博館的「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看過的人想必印象深刻。這種爆炸展,參觀總人數往往不下數十萬,不只展場人山人海,連紀念品販賣部也擁擠不堪,收銀收到手軟。

為什麼這幾年超級特展忽然銷聲匿跡了?因為疫情嗎?其實,早在疫情之前,與國外的博物館合作就銳減了,這與政府的博物館政策脫不了關係。

在爆炸展興盛的那20幾年當中,展場大抵不外乎兩處:故宮的文獻大樓(第二展覽區)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因為它們在人口最稠密的台北,符合恆溫恆濕標準,且在等級上堪與世界大博物館對接。但無獨有偶地,史博館在2018年7月閉館整修,隔年故宮也在7月以整修為由,關閉文獻大樓。前者今年初才重新開幕,後者預計今年底完工。換句話說,有超過5年的時間,台北沒有舉辦超級特展的理想地點。

國外知名博物館藏品來台展出,首選必然是台北。這並非輕視中南部,因為按照過往經驗,同樣的特展,從台北移師到中南部後,人數往往減少一半。博物館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本來就是很自然的現象。像法國收藏了大量珍貴古物與藝術品的羅浮宮與奧塞美術館,都位於巴黎最核心的第一區。

誠然,故宮與史博館兩大特展場館同時關閉沒多久,疫情就爆發了。但即使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間,故宮南院仍砸大錢辦水舞、無人機,以吸引觀眾。反觀北院的文獻大樓,卻拖了2年才施工。至於史博館,拖了5年才終於重新開幕。如今,史博館展覽動線已改善,空間寬敞許多,連庫房也清空做展示用。它目前的條件比整修前更適合辦超級特展,怎麼至今卻沒有任何動靜?

以往的超級特展,通常會北中南輪流展覽,以方便各地民眾。這次在台北缺席,恐怕是破天荒的頭一遭。故宮文獻大樓與史博館「同時」閉館,已有人不相信是湊巧,若是年底文獻大樓重新開放,仍不打算與國外博物館好好交流,恐怕就更有故意的嫌疑了。

故宮南院 奇美博物館 史博館

延伸閱讀

英國宣布制裁2個人、1實體中國駭客 華使館:惡意詆毀

英國宣布對中制裁 外相稱曾與王毅談網攻干預民主

跳脫傳統博物館功能 南市博物館攜手台南大學育才

嘉大與國台圖簽備忘錄 協力台灣紙質文獻保存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人民日報訪華為創辦人 台灣該安與不安的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最近以「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為題,報導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專訪內容。這對中共與國際政治而言,...

【專家之眼】直議突破島鏈獲取制海權之迷思

最近中共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航艦編隊與遼寧艦航艦編隊,同時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間之海域現身,並且展開相關演訓活動。許多軍事名...

【專家之眼】沒有硝煙的中美鴉片戰爭

東方時間6月5日晚上,川普和習近平終於通上電話。中美間在5月中旬於日內瓦經貿關稅談判,簽署協議後,有著日前雙方相互指責未...

【專家之眼】南亞空戰霹靂開鋒 時空易位勝負難料

5月7日印巴兩個南亞軍事強權發生空戰,巴基斯坦顯然獲得壓倒性戰績,此等相互交鋒戰果懸殊,讓原本因4月22日克什米爾恐怖攻...

【專家之眼】 西菲律賓海 vs. 南台灣海?

日前,菲律賓總統辦公室就谷歌地圖(Google Maps)將菲律賓西部的呂宋海(Luzon Sea)、中業島所在的南沙群...

【專家之眼】《經濟學人》對台灣的示警與應對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再度發出警告,台灣可能在無戰爭情況下逐步落入中國勢力範圍,因三大關鍵變化正削弱美國對大陸的威懾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