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道施工慘劇…台電上空電纜掉落釀1死4傷 驚悚瞬間全拍下

台東一資源回收場傳火警…廢墟中驚見F-5E戰機機體 空軍司令部回應

文化部攜手21縣市 打開公共圖書館借閱電子書限制

文化部「擴大數位閱讀」及「優化圖書採購」政策,首年將以1億元預算規模推動,並已獲21縣市響應,共同力挺出版產業。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擴大數位閱讀」及「優化圖書採購」政策,首年將以1億元預算規模推動,並已獲21縣市響應,共同力挺出版產業。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今日辦理擴大數位閱讀及優化圖書採購機制記者會,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文化部長史哲及21縣市文化首長共同宣布,9月起讀者借閱電子書將「無上限」。其中彰化縣原本礙於圖書採購的合約問題尚未加入,也在今天會前表達將盡全力共同響應。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此次推出的「擴大數位閱讀及優化圖書採購機制」,若公共圖書館承諾保障圖書採購定價7折以上,文化部就會加碼補助「電子書計次借閱無上限」。除了讓讀者閱讀不再受限,且每一次借閱將支付作者及出版社9元收入,期盼達成「保障實體出版永續」及「促進數位出版發展」目標。

過去各縣市購買電子書預算總共僅5000萬左右,文化部擴大加碼投入1億元「全數用於計次點數使用」。史哲表示,除了公共圖書館讀者可以無上限的按次借閱電子書,也邀請學校端的「生生用平板」共同使用。

遠流董事長王榮文則說,期盼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及優化圖書採購「擴大再擴大、優化再優化」,透過文化部的力量,未來所有公務機關、各級學校都能用7折的價格進書。而現在1億元的擴大計次電子書可以提供給將近1000萬人閱讀,未來也許擴大到2.4億元,就可以給2000萬人閱讀。

文化部表示,台灣數位出版的產值至2022年止,僅佔整體出版產值的4%;公共圖書館統計系統則顯示,2022年全國圖書借閱冊數達9417萬冊、電子書借閱則僅有933萬冊,僅佔紙本圖書的不到10%,數位閱讀的習慣及數位出版的產值都仍有大幅成長的空間。

史哲表示,擴大數位閱讀的策略首先推動的是「電子書計次借閱無上限」。過去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採購以買斷式為主,將電子書如同紙本圖書以物權的概念採購,買1本電子書在同時間只能借給1個人,限制了數位出版可無限擴大傳播的優勢,同時也減少了作者及出版社獲得合理利潤的可能性。

以近期影集熱映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在台北市立圖書館電子書借閱系統的數據為例,此本書同時有買斷及計次方式,買斷式部分,因為1本電子書同時只能提供1人借閱,以目前累積有298人預約的情況,若圖書館僅購買1本電子書,讀者至少必須排隊11年才能借到,但在計次式服務以後,同一時間298人都可以閱讀此書,作者及出版社在單一時間點就可獲得至少2682元的收入。

文化部指出,電子書計次借閱目前在各公共圖書館雖然已有推行,但受限於經費,讀者每月或每年的閱讀點數訂有上限,如北市圖每月每人僅限4本。文化部推出的「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則打開上限,直轄市的電子書借閱點數最高可增加2倍,其餘縣市最高增加9倍。

電子書 文化部 圖書館

延伸閱讀

公立圖書館收購書籍至少7折 電子書可無限借閱

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辭世 文化部長史哲表哀悼

新竹市古蹟密度高 史哲訪進士第與百齡樓

新竹國小1樓玻璃藏「S」密碼 校長解密跟二戰這歷史有關

相關新聞

國際返還遺骨首例 牡丹社事件原民遺骨今下午抵台灣

英國愛丁堡大學正式歸還1870年代牡丹社事件中4具流落至愛丁堡大學的排灣族祖先頭骨,3日舉行遺骨返還儀式。這是台灣原住民...

醫師禁登醫療廣告 判違憲

醫美診所黃姓醫師在臉書刊登醫療廣告挨罰五萬元,不服處分提行政訴訟,承審法官認為醫療法規定有違憲疑慮而聲請釋憲,憲法法庭認...

國寶窄門 故宮文物命運大不同

每逢國慶,故宮總是會推出「國寶展」,今年也不例外,展出七件國寶,以及六件等待文資局審查的「候選國寶」,預計三個月內分曉。...

農業部首度鬆口 未來雞蛋短缺將朝降關稅方式規畫進口

農業部今年專案進口雞蛋過程引起諸多爭議,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今天表示,為了維持雞蛋的穩定供應,除了加強蛋雞產業韌性以外,...

中嘉董座被爆「左手換右手」年賺1.5億

三立入股中嘉並持股百分之廿七,疑違反媒體壟斷條款,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促改正。行政院長陳建仁昨表示,相信NCC的...

消防組工會 蘇俊榮:尊重團結、協商權 公協法適時放寬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昨(25)日邀集相關部會聽取「屏東縣火災救災應變檢討報告後續精進措施專案報告」會議,會中陳建仁關切內政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