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冠秋冬來襲!年底恐現疫情高峰 醫曝3隱憂:日病例破萬很容易

史上最混亂?3公費疫苗打就送10劑快篩 醫怨清庫存:明年2月就過期

朱富美將轉任大法官 總統令李俊俋接任監察院秘書長

【重磅快評】土豆沒錯 錯的是教育部欠缺文化包容

立委質詢問教育部長潘文忠,是否知道有國中課本將馬鈴薯稱之為大陸用語「土豆」?潘驚呼「台灣教科書怎麼可能使用中國大陸的用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委質詢問教育部長潘文忠,是否知道有國中課本將馬鈴薯稱之為大陸用語「土豆」?潘驚呼「台灣教科書怎麼可能使用中國大陸的用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委質詢問教育部長潘文忠,知不知道有國中課本將馬鈴薯稱之為大陸用語「土豆」?潘文忠驚呼「台灣教科書怎麼可能使用中國大陸的用詞?」出版社也緊急發出道歉聲明表示要修訂重送審。明明沒任何錯誤或必須要改正的植物語詞,硬生生的就在泛政治的指鹿為馬情況之下產生寒蟬效應,真是對號稱多元包容的台灣最大的諷刺。

在立委質詢之前,稱馬鈴薯為土豆或許並非是台灣社會主流用語,卻早已存在於許多人的日常生活與記憶之中,醋溜土豆絲、清炒土豆絲、土豆絲餅…,因為味美價廉好料理,也突破眷村的竹籬笆,成為庶民餐桌小餐館的菜肴,又有多少人真的會認為可以把花生切絲當成作菜的素材?

從另一角度來說,土豆是花生的台語發音、中文書寫,超商賣場隨處可見的蒜蓉花生、原味花生、辣味花生、丁香魚乾花生…,就算是只會講台語的人,也幾乎不可能不知花生就是台語發音的土豆。

說穿了,這就是蔬果食物的各地俗稱的不同,也因為科學研究及學術上有必要通行四海,因而必須有學名來作定名。這次引發爭議的這一頁生物課本內容,正是為了凸顯學名的重要,使用「土豆」當作例子再合適不過。有問題的,反而是從立委到教長出於意識形態的曲解與未了解來龍去脈。

進一步言,類似的正名運動,就是幾年前的「大陸妹」,因有學者認為此俗名名易與中國女性的聯想,即使不到歧視程度,也是對女性的言語輕佻,農委會因而從善如流,將蔬菜正名為「福山萵苣」。以土豆稱花生,誠不知又那裡歧視、何來輕佻?竟然還要勞動教育部長喊改!

無論是何種語言,都普遍存在著同音或同文,卻是指涉不同事物或不同意義,甚或是隱藏弦外之音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其指涉的不同,本就是教育的重要一環,否則又怎會要求學生要學會查字典、受教育?

出版社道歉並稱要修訂送審之餘,也引經據典指出內容參考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直言之,聲明暗暗打臉的何止是教育部的自相矛盾以及教長對於生活常識的匱乏?更是直擊當前台灣教育最高機關的狹隘思維與缺乏包容啊!

教育部 台語

延伸閱讀

生物課本出現「土豆」中國用語惹議 康軒文教道歉了

生物課本「土豆」竟是馬鈴薯 教長驚訝:怎可能用中國詞?

高中7師疑霸凌學生案將採最嚴厲處置 潘文忠曝最重懲處

露營集體罰跪 教長潘文忠允檢討戶外教育「不該假手外人」

相關新聞

市區道路這麼多 為何還會塞車?1989年《天下雜誌》已有解答

近年來關於都市主義(Urbanism)的討論,源自歐洲的「人本復興」概念當紅;反觀台灣長期缺乏公共空間對話,深陷「汽車本位」意識形態泥沼,行人意識初萌芽。身處轉型風口浪尖的台灣城市,應該如何擁有「人本城市」再生的可能性?

所有權纏訟10年落幕 美法院判決兩蔣日記歸我國史館

故總統蔣介石與蔣經國私人日記在內的十五箱文件,存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近十八年,中華民國政府、蔣家後人與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

環保署涉Metoo!傳內定張子敬環境部長 立委、環團怒吼

環保署預估8月22日升格為環境部,但人事尚未公布,立委陳椒華與環團今召開記者會指出,超過75個公民團體連署要求環保署長張...

暗指中國大陸?日再生相:用貿易施壓的國家難進CPTPP

英國獲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CPTPP)以後,中國大陸或台灣,是否成為下一個加盟經濟體受關注。日媒報導,日本...

性別平等還要131年!冰島連14年「性別最平等」 台灣該排第幾?

「世界經濟論壇」(WEF)6月21日發布《2023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23)。該報告中的「性別平等指數」,是根據女性的經濟參與和機會、教育程度、健康狀況、政治賦能等四方面,來衡量各國性別平等水準。指數越接近1,該國性平水準越高。

史上第一遭!環評委員逕自變更程序議程改線上 爆衝突

環保署今天召開「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四接)」專案小組第5次初審會議延續會議,基隆市長謝國樑首度...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