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就醫交通補助金申請難 原醫會:審核機制應數位化

為了讓距離不再成為原鄉就醫沉重的挑戰,行政院原民會自1997年起提供偏鄉原住民族人「就醫交通費補助」,不少族人反映經費補助過少,但施行至今已有26年,有人根本連可申請都不知道。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林德文認為,數位化年代,族人就醫大數據全在衛福部資料庫中,應簡化瑣碎人工檢核流程,提高便民效率。
以高雄市為例,原住民地區族人就醫多半就近至衛生所看診,但若是孕婦產檢,因茂林區、桃源區、那瑪夏區三個衛生所並無精密儀器,就得前往中大型醫院檢查,對此,茂林區多納里長羅耀明表示,較近的義大醫院距離至少25公里遠,相當不便,而中央原鄉就醫交通的補助金有限,頂多只能補貼部分油資而已。
根據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提供的補助辦法指出,偏鄉原住民轉診就醫、重大傷病就醫、緊急傷病就醫者,住家距離醫療院所20至40公里一次補助6百元,40公里以上一次補助1千元,每人每年十次為限、每季最多3次;孕婦因產檢或生產就醫,住家距離醫療院所5至20公里一次補助2百元,20至40公里一次補助6百元,40公里以上一次補助1千元,而針對產檢需求,自去年起,免費產檢次數已調升為14次。
在過去沒有這項原鄉就醫交通補助時,羅耀明表示,需至大醫院看診的里民,彼此會相約共搭一部車外出就醫,減少開支。不過,這份原鄉就醫交通補助,仍有部分民眾不清楚可申請,首次上任桃源區寶山里里長陳燕霜就提到這個問題,陳表示,對於經濟貧困的族人來說,這項金額雖不大但不無小補,但就產檢來說,目前沒有孕產婦的里民主動申請過這項補助。
「山區部落年長者居多。」那馬夏區南沙魯里長劉陳玉梅表示,目前家家戶戶都有車,但子女多半不在身邊,長者得自己想辦法開車前往就醫,尤其癌症病患,常需往返醫院,交通補貼用在油費上,多少能有幫助。
全台南北距離最遠176公里的台東縣,針對原鄉就醫交通補助,台東縣府衛生局表示,統計去年中央核發的補助金額為3百萬元,補助對象除普通傷病就醫,還有孕婦產檢及生產等,合計補助申請人次3049人,其中孕婦就有137人次。原鄉民眾申請踴躍,主要衛生所及村里長都有宣導這項福利措施,普遍民眾都知道。
由於,中央提供原鄉就醫交通補助預算有限,每年經費用罄就停止核發,有部分族人認為,是否獨厚較早申請者或少數群體,對此,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林德文指出,以桃園縣復興鄉來說,「這項補助費,並不是每年都發得完。」其中有部分因素值得探討,不單只是政府宣導不力或行政程序繁瑣等因素造成。
林德文說明,比如今年中央核發桃園復興鄉60萬就醫交通補助,並非一月份就完全發完,以每季15萬執行,在公平性原則下,盡量讓需要的民眾能獲得申請。「對某些人來說,補助金難以滿足需求。」林德文表示,並非每個案例都能完整申請,如癌症患者每周進出醫院化療,相對就醫密集度,就比起產檢平均6次來得更高,而這種態樣在原鄉並不少見。
林德文說明,政府提供補助的美意,並非將經費集中在特定特殊個案上,因此,中央在審核機制上,盡量平均機會,好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補助。尤其,新冠肺炎爆發的這三年,原鄉就醫交通補助使用率相對降低,部分縣市經費反而還得繳回,因為族人生病也不敢去衛生所或醫院。因此,預算多寡並非單純僧多米少的問題。
對此,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醫政事務科長陳建榮表示,行政院原民會核發定額原鄉就醫交通補助金,以各鄉鎮市區為主,因經費有限,會視各縣市年度執行情況分配,再做分配。以今年高雄市來說,原鄉就醫補助經費預算為203萬,執行率平均達9成,雖然疫情期間申請人數未如往年頻繁,年底計算經費仍有結餘,但這3年來的中央經費預算依舊維持203萬元。
「審核機制能否在簡化,值得檢討。」林德文認為,申請程序應在技術性簡化,由於,目前原鄉地區的衛生所仍舊是人工審核處理,除須檢附應備妥的相關資料外,這些病弱不便的族人還得前往衛生所提出申請,再經由人工核對,如就醫事實、居住所在地與醫院距離、申請次數等,林德文大嘆,在講求數位化的時代,「政府行政效率,仍有待加強!」林指出,民眾所有的就醫資料全在健保署,民眾的戶籍資料也僅能從戶籍地來查實,但這些資料早就全在公部門大數據的資料庫裡。
林德文分享部落經驗,對於曾申請過的原鄉族人,年輕人多會幫長輩申請補助,或提前確認補助期程準備,並且會提早將個人補助金使用完,對於需求量大的民眾會感到不足。不過,「大部分極需要補助的人,可能連能申請這項補助都不知道!」林德文感嘆,即使衛生單位各方宣導,但有些人怕申請程序複雜,就乾脆放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