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院也數位轉型 1月導入語音辨識正確率逾9成
為了讓法庭程序進行更順暢,並因應國民法官制度施行,司法院今(1)日指出,開發「法庭中文語音辨識系統」已於今年1月正式實施,讓開庭不再等筆錄,系統辨識正確率逾九成且已在22間地院的國民法官法庭內建置完成。
司法院表示,筆錄是法庭程序進行的重要資料,最早是由書記官手寫筆錄,隨著電腦普及,改由書記官聽打製作,但聽打需要經過聆聽、理解、繕打、校對等過程,再快的打字速度,也難以跟上正常的語速,法庭上所有人都在等候書記官打好上一段內容,才能進行下一段程序,證人證述時更往往因為筆錄製作不及而被打斷,遂成為法庭常見的風景。
司法院強調,隨著人工智慧(包含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語音辨識相關技術日益成熟,司法院也開發語辨系統,包含逐字稿作業、後台辨識引擎服務,及整合司法文書編輯(含精簡模組)系統、法院審判筆錄及數位錄音系統、錄影回放系統、影音環控等系統。藉由語辨系統的協助,在開庭過程中就可以即時產出逐字稿筆錄,法庭的風景即將出現改變。
司法院說,國民法官制度為了讓國民法官盡早結束審判工作,回歸正常生活,故審理程序將連日連續進行,審理程序一結束,即要進行評議,語辨系統可即時產出筆錄,立即呈現法庭內發言內容,評議時也可以回復特定的錄影段落來確認,讓國民法官的審理更流暢,評議更方便,目前語辨系統已於全國21間地方法院的國民法官法庭內建置完成。
除了國民法官適用的重大刑事案件之外,一般刑事案件也可使用國民法官法庭配置的語辨系統產出即時筆錄,司法院更規劃於一般法庭陸續建置語辨系統,讓法庭進行更流暢、更快速。
最後,司法院表示,語辨系統經過各地方法院國民法官模擬法庭的試用,以及將過去十幾年來裁判書(約1千多萬筆)、開庭筆錄(約180萬筆)作為AI訓練資料,進行優化辨識引擎語言(意)及聲學模型,目前平均辨識正確率已達92%,並支援絕大部分法律專用詞彙。此外,司法院也預計於今年建置一般法庭語辨系統時,一併導入台語辨識部分,因訓練語料較國語為少之故,推估臺語之辨識率為85%。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