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製獵風者衛星全功能測試完畢 預定明年3月升空

國科會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衛星」,預計於明年3月發射,今天完成最後一項全功能測試,代表衛星已通過所有模擬太空環境的考驗。
國科會表示,將於明年1月召開運送前審查會議檢視所有測試結果,若通過審查,獵風者即進入備便狀態,將配合發射時程運至位於南美洲法屬圭亞那,搭乘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的織女星C型火箭發射升空。
獵風者氣象衛星預定於明年3月發射,也是自福衛五號後第二顆台灣自製衛星與首顆自製氣象衛星,象徵台灣太空科技能力。
國科會表示,獵風者衛星包含酬載共有82%由台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20家台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升空後將執行海面風場的觀測任務外。
國研院太空中心表示,獵風者衛星於今年6月完成太陽能板組裝後即進行太空環境測試,接續在太空環境測試之後的全功能測試,則包括指令、姿態控制、以至酬載儀器等所有次系統都能正常運作,且維持設計的性能。
太空中心說,最後還要進行測試報告彙整分析,負責各次系統的太空中心同仁必須檢視每個階段的測試數據,進行交叉比對、歸納各項設計效能的變化趨勢,總結出一份完整的分析報告。此外,太空中心也啟動獵風者衛星的操控演練,針對衛星升空後可能遭遇的各種狀況模擬除錯,確保衛星發射後若遇到問題,可從地面下指令操控衛星來克服。
獵風者衛星的任務酬載為太空中心自行研發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ometry,GNSS-R),GPS反射訊號應用是近十年才興起的研究,台灣能在短時間內自行研發這項任務酬載,代表除了遙測衛星外,也有研製氣象衛星的基礎能力。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衛星產業鏈包含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後端應用等四大領域,太空中心將全方位發展太空技術,以串接完整的產業鏈,有助台灣太空產業進步更快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