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為都更而都更的危老改建制度

危老都更推出五年多以來,數目確實有所增加,然而由最新的統計數據觀之,過於偏重小基地,已與原來的設立目的有極大的衝突。
都市更新為蔡政府重大的住宅政策,惟推動有極大的阻力,遂於2017年5月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主要目的只會為了美化都更的數據,避免蔡政府的住宅政策跳票,竟然以解決危險及老舊建築物為名,推出無面積限制危老都更政策,後果相當可觀。
據住展雜誌最新調查顯示,全台已公開銷售的危老重建案,台北市就占74%,其中有37個建案基地坪數不到100坪,屬於「迷你基地」比率,高達23%,相當於每四棟就會有一棟是「鳥籠屋」、「紙片屋」。其中北市危老案最小建築基地的建案,大安區龍泉段土地面積竟然僅有21坪,而新北市樹林區信義街還創下14.8坪的誇張紀錄。
對此,內政部營建署隨即回應,截至8月底止,全國共核准2,494件危老案,其中基地小於100平方公尺(約30坪)、面寬小於5公尺且樓高6層以上者僅13件,比率約0.5%。
從營建署數據看來,台灣似乎沒有鳥籠屋問題。二者數據差異極大,主要原因就是營建署自行限縮小基地的定義,由業界認定的100坪降低為30坪,又增加面寬且樓高等限制;並將區位從台北市放大至全國,台灣除了雙北之外,其他縣市土地供給相對寬鬆,缺乏實施小基地建案的誘因。營建署恣意變更小基地定義,只是逃避問題,明顯為掩耳盜鈴之舉。
小基地建案問題繁多,例如:規畫較為困難,住宅動線不佳,使用機能大幅受限,停車場僅能選擇不便利的機械式車位;樓梯、走道多,將使公設比大增;基地過小也會影響建築的耐震強度;且基地過小將使都市土地碎片化,不僅破壞都市景觀,影響都市整體規劃,還可能阻礙傳統都更的推動,試想一整片的老舊社區,若由中心部先行一小塊危老都更,就可能衝擊整個社區的都更規劃。
離譜的是,營建署還反其道而行,修訂法規鼓勵小面積危老建物重建。2020年11月修訂《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新增第四條之一:「重建計畫範圍內建築基地未達二百平方公尺,且鄰接屋齡均未達三十年之合法建築物基地者,其容積獎勵額度為基準容積百分之二。但該合法建築物符合本條例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者,不適用之。」讓基地面積未達200平方公尺,也能享有2%的容積獎勵。
此舉連長期支持民進黨媒體-《自由時報》,於2020年就已看不下去,該辦法修訂前即批評內政部開倒車,與都市計畫管制容積的立場背離,小基地危老案將讓都市發展變得更零碎,阻礙大面積都更,以後「紙片屋」、「竹筍」建築恐怕與日俱增。不幸的是該報近二年前的預言,儼然已成為事實。
盼內政部正視小基地危老案造成的問題,莫再為都更而都更,盲目衝刺數據毫無意義,應立即修法設定危老都更的基地最低面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