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顆MIT衛星!獵風者衛星組裝完成 明年第一季發射升空

由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獵風者TRITON」(FORMOSAT-7R)衛星,已於6月20日裝上太陽能板,完成最後一塊組裝拼圖,待完成一系列環境測試及功能測試後,預計於今年底達備便狀態,最快明年第一季在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搭乘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Arianespace)的織女星C型(VEGA C)火箭發射升空。
獵風者衛星是觀測風場的衛星,是繼福衛五號之後,第二顆由台灣自製的衛星,整顆衛星包含酬載共有82%是由台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20家台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獵風者衛星升空後,也將驗證由台灣自主設計製造的10項關鍵元件與技術。
獵風者衛星原屬於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計畫中的自主衛星(FORMOSAT-7R),後因任務調整而命名為「獵風者」。不同於福衛七號直接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GLONASS),所發射經過電離層與大氣層折射的訊號進行觀測,獵風者搭載國內自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在低地球軌道上蒐集由海面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訊號,利用訊號反射的物理特徵推算海面風速。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獵風者衛星傳承福衛五號經驗,並進一步提高自製占比,包括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光纖陀螺儀、導航接收機等關鍵元件,以及重要的酬載儀器,都是台灣製造,太空中心並發展了多項關鍵技術,顯示我國已具備打造衛星的實力;再加上台灣原本就已經相當成熟的地面設備及相關技術,全球低軌衛星熱潮,台灣將不會缺席。
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台灣自製的GNSS-R儀器係使用自主技術進行韌體優化,最多可同時接收8組資料,於東亞區域還可接收日本QZSS準天頂衛星系統的反射訊號,性能優於國外的儀器。加上資料處理與應用相關技術,完全由太空中心與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央氣象局共同合作開發,更能有效提升資料的應用層面。
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獵風者衛星裝上太陽能板後,完整的衛星將接續進行質量特性量測、震動、音震、分離爆震等測試,以及最後的全功能測試;待測試完畢並通過運送前的審查會議,代表衛星達到可以發射的備便狀態,等待啟運至法屬圭亞那。
獵風者衛星最快明年第一季在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搭乘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Arianespace)的織女星C型(VEGA C)火箭發射升空,未來將在550至650公里高的衛星軌道上,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及GLONASS發射並經海面反射的訊號。
太空中心表示,根據該訊號計算出的海面風場資料,是目前最缺乏的氣象資料,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料,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與空汙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可說是一顆氣象衛星,也是一顆科學衛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