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只領車馬費的公視董事 為何黑函滿天飛

公視董事會第五屆延宕968天才組成、第六屆延宕58天,本屆延宕957天,差點破了紀錄。除了經常難產,公視董監事審查會議前黑函滿天飛的現象也是特色。但若非這次華視新聞13天連續出包六次,外界把關鍵原因怪到董事會難產逾900天,一般民眾恐怕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公視董事會、審查會?也不明白公視董事人選和審委為什麼會如此動輒得咎?
平心而論,公視董監事並不是什麼位高權重的職位。公視董監事和中央社、中央廣播電視台董監事一樣,都是只領車馬費的兼職。一個月開一次董事會,對實際公廣集團政策有多大影響力,坦白說這幾年實在看不出來。
但公視董監事和中央社、央廣董監事最大的不同在於,公視董事長是從董事中產生、透過董事互選投票誕生。中央社、央廣董事長都是行政院指定。此外,公視董事長也往往兼任華視董事長,並擁有決定公視、華視總經理等實際經營者的任命權,稱得上是「位高權重」。
也就是,要成為公視董事長必須先成為董事,董事也具有選出董事長的一票投票權。光是這兩點,便讓公視董事有機會「位高權重」,或可以決定誰能「位高權重」。公視董事擁有具時效性的權力(投票),光是這時間有限的權力,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下,便足以引發各黨派爭搶資源、黑函滿天飛。再加上公視法規定審查公視董監事的審查委員由各政黨推舉,席數則根據立院中的政黨比例決定,此一規定注定公視董事會無法拋開政治力。
公視董事的通過門檻高達四分之三,比德高望重的大法官還高。以這次的審查委員14人來看,董事人選只要4名審委不同意就會慘遭刷下。如此高門檻,即使高知名度的社會賢達也可能遭刷下,如童子賢便在第六屆董事會審查中出局。若再採線上直播審查過程,簡直是「公審」。
高門檻、無給職、黑函多還得遭公審,也讓很多理想人選不願接受徵召,董監事候選名單一年比一年「冷」。今年名單一出來,便有好幾位審委坦言「沒幾個認識」。昨當選的董事郭力昕便曾在第一次審查時遭刷下,審委羅世宏形容他二度受徵召完全是因為對公廣有熱情,抱著「當砲灰」的心情再度上陣。這樣嚴格的淘汰率,美其名是讓公視董事在「高度共識下」產生,實際執行卻是讓理想人選卻步,也讓公廣集團董事長的人選受限。華視和公視這段時間的頻頻出包,遠因都可以追溯到這套獨步全球的遴選制度。
昨天審查會上難得和諧的審查氣氛、高當選率與得票率,也許會被批評為政黨搓湯圓、「包裹投票」。但就如審委陳學聖所言,相較於過去審查過程中羞辱式的「公審」,這次才是良性示範,也才能鼓勵有理想的人投入公廣集團的改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