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應用與實踐論壇 台灣科技防疫再進化 專家:數據接軌國際
回顧2021年台灣防疫成果,除了醫護與防疫人員的通力合作,資訊科技與數位串流也扮演重要角色,讓防疫措施更加全面化、智慧化以及精準化。日前台灣精準醫療及分子檢測產業協會、台灣醫院協會及羅氏大藥廠共同舉辦「精準醫療應用與實踐論壇」,與會專家指出當年SARS讓台灣學習到以謙卑、審慎態度對待疫情,也為台灣留下健保IC卡的成熟應用;如今面對COVID-19的壓力,台灣的資訊防疫力量也將再次進化。
數據串聯 變防疫利器
臺北醫學大學數據處許明暉數據長表示,為加強SARS疫情控制,即時取得SARS通報病例就醫經過及其可能接觸對象資料,當時的衛生署重點導入健保IC卡。透過健保IC卡就醫資料每日上傳,可將被保險人就醫日期時間、醫事服務機構代碼等資料,傳回健保局歸戶彙整,建立資料庫,與疾病管制局每日SARS通報病例及健保局承保資料庫、戶籍資料庫,進行資料串聯分析,有效掌握被保險人之就醫經過,並儘速提供其家人、工作場所、居住地等資料,掌握傳染病源之追蹤、列管與隔離,同時透過回傳系統即時轉知各特約醫療院所及早因應防範。
許明暉指出,COVID-19的防疫需要國際聯防合作,目前各國都在進行數據串聯,台灣若要發展健康照護,連結全球防疫策略,「數據標準與國際接軌則非常重要」。
科技防疫 跨國再進化
臺北醫學大學特聘教授李友專也分享表示,國際健康資訊學院(IAHSI)與國際醫療資訊協會(IMIA)曾公開致信WHO,認為疫情在全球遲遲未能平息,就是因為各國間數據交流分享仍不夠充分,建議各國應強化分享健康數據,並運用AI預測疫情,才能有效防疫。目前國際上已成立4CE組織,利用美國國衛院計畫(i2b2) 資料庫十餘國之人體基因資訊,持續精進COVID-19的跨國數據研究。
至於數據如何跨國分享?李教授認為,國際上初步的共識是採用國際聯盟OMOP的公共數據模型和標準化詞彙。而台灣是科技島,與會專家也期盼科技防疫能透過COVID-19防疫再次進化,為將來的疫情做好準備。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