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獎國際建築師多遭淘汰 評審:炫耀的時代已過去

2021年台灣建築獎今天公布得主。首獎由嘉義市立美術館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共同獲得。評審邱文傑指出,兩名首獎作品「很像」,都是在二線城市透過建築翻轉城市,不用建築耀武揚威地說「我是誰」,而是謙卑地訴說地方的美好。他認為,此次得獎名單也可一窺台灣建築新美學,「炫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剛剛好』就好」。
建築師黃明威、王銘顯合作的嘉義市立美術館,面對文資保存、修復再利用的新舊融合議題,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具張力的設計。團隊拆除RC外牆,改用輕巧隔熱的CLT板減重方式,讓舊建築與時俱進進入下一生命週期,也讓原有立面翻轉為具人文意象的外觀,與古蹟典雅的風貌銜接,形成市區連續的立面。建築師張瑪龍、陳玉霖聯手設計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則以巧妙的黑白色盒子材料外觀區隔新舊建築的關係,並讓建築外牆成為反射身邊樹林的屏幕,讓樹林與圖書館融為一體。
佳作獎有三名,包括江文淵設計的樸山村、張哲夫設計的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古蹟修復、以及林友寒、清水建築工坊與林彥穎聯手設計的淡江教會文教中心。
台灣多年來迷信國際競圖。評審簡學義表示,此次有五名國際建築師的作品,在初選時遭淘汰,包括台南市立美術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等,「我們期待國際作品跟在地可以有更多連結,期待國際建築師可以做更多突破、而不只是把作品拿到台灣」。
「我們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做的就是世界的建築;沒有國際和本土的區別,相信做了就會對世界建築有所改變。」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設計代表陳玉霖表示,他們的設計不強調台灣文化與象徵,談的是人的行為和空間的本質;希望在文化資源缺乏的二三線城市,「每次拿到的資源,都可以建立在前一次設計的基礎上」。其設計團隊透過減法和整理,重新發掘設計的方向,讓從前每次設計的脈絡倫理都被留下、融入新的設計之中;過去沒有機會完整的設計,也可以在新的設計之中完整。他認為,透過設計長久的累積,「小城市也可以創造出自己的文化風景」。
他表示,設計屏東縣立圖書館讓他「第一次做到如此感動的公共建築」。原本團隊設計讓民眾坐下看電影的階梯,被當地學生反過來當成K書的座椅,「想出一個比建築師更好的設計」。
本屆首次選出評審團獎,由葡萄牙建築大師西薩(Álvaro Siza)與黃明威 、廖嘉舜、何侯設計等合作完成的「台豐高爾夫球場」摘下。何侯設計代表建築師侯貞夙表示,西薩的建築理念是「功能的極致就是美」,他本人來台五次,將功能複雜的高爾夫球場作品整理得非常安靜。
本屆頒發建築環境關懷特別獎給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利澤飛灰暫置場。此作品功能是暫時貯存宜蘭地區垃圾燃燒後的飛灰殘餘,是台灣首個獲建築獎的資源回收建築作品,在注重環保永續的綠色時代深具意義。評審團召集人陳珍誠表示,這件作品機能不複雜,但是對台灣未來很重要的作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