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卡上路多年沒事 數位身分證究竟遇到什麼困境?

數位身分證爭議未解,行政院會今天決議,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於專法制定,取得社會共識後,再依法辦理。而同樣有晶片的健保IC卡為何能上路多年?政委唐鳳日前接受專訪時認為,健保卡在法律、技術面比現行紙本身分證強,因此對數位身分證的期待與要求變高。
政府自2015年起,提出多卡合一的晶片身分證計畫,希望能整併自然人憑證、健保卡等多項證件,宣布後即引起社會疑慮。台權會多次就此議題投書,甚至提起行政訴訟。
台權會指出,政府應正視身分證強制晶片化將侵害的資訊自主權,若未修法、立法,恐擴大現行紙本身分證遭浮濫蒐集的情況。
國發會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已有128個國家使用晶片身分證,2018年行政院拍板,決定2020年數位晶片身分證(eID)正式上路。消息傳出後,從資安疑慮、證件外觀是否要有國旗,甚至到是否應載明婚姻狀態等,話題不斷。甚至在換發時程上也因疫情延宕,連各縣市試辦計畫都逐一喊卡。
去年9月媒體更爆出,由內政部委託中央印製廠辦理的數位身分證,去年2月由東元集團以32.9億元得標,北檢卻接獲檢舉,指東元集團涉嫌以不實的證書投標,有先上車後補票取得標案之嫌。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資訊法中心更因此號召學者組成政策建議書研議小組,在去年11月公布建議書,直指政策存在三大問題,對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帶來立即而重大的威脅、欠缺符合憲法的法制基礎及欠缺符合可課責性的設計與做法,建議解決解決上述問題之前,應立即暫緩晶片身分證換發。
中研院士李德財指出,數位身份證太多問題沒有考慮,法規沒有到位、資安風險也還沒釐清,加上還有委外廠商安全疑慮,因此呼籲政府暫緩執行,接下來會將建議書給總統府和行政院作為政策考量。
唐鳳曾表示,健保卡在法律與技術面的規範相當嚴格。只有醫事、藥事人員可以寫入、僅健保署認定白名單裡的公務員可讀取,意即」寫入只有健康使用,讀取只能公務使用,且必須由健保署批淮。」無論藥局、超商、郵局、醫事機構何時讀卡,健保署都有記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