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探索新聞/精準施肥用藥 勝過盲目衝有機驗證業績
近年來,在政府大力宣傳、大筆補助支持下,有機耕種成了顯學,短短四、五年間,有機耕作的面積暴增近一倍,除了有機以外,號稱「友善耕作」的面積也在增加中。不過相較於國外土地面積廣大、環境單純,台灣西部工廠遍布,農地魚塭四周都是工業廢棄物回填的情況並不陌生。
農委會為了「統一標準」而修法,但更重要的,應該是找出實際被污染的土地,才是真正有利台灣農業發展,也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的信心。
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的環境,蟲害多,從事有機耕種的挑戰,原本就比其他高冷的溫帶國家更大,加上台灣農業嚴重缺工,西部工廠遍布、廢棄物棄置場不少,即便是慣行農法,要達到農藥殘留標準已屬不易,更何況挑戰更多、更辛苦的有機農業。
農委會二○一八年修正了「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業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相關規定,把農地土壤需驗水土的規定刪除,變成有汙染之虞才驗;同時也把有機農產品原本的土壤重金屬殘留標準,調整與環保署的污染管制標準同步;日前消基會抽驗市售米餅發現四件鎘超標後,讓這次修改規定再度引起討論。
這四件超標的米餅最後如何了,到底有沒有違法,製作米餅的原料來源究竟是哪裡,後來都不了了之,官方沒有再說明,但也喚醒民眾對於農產品耕種環境的重金屬汙染的重視。
有機農法與友善農法,和一般的慣行農法一樣,僅只是各種農法中的一種,務實鼓勵農民進行農委會近年推廣的綜合防治策略(IPM),或合理化精準施藥用肥去照顧農作物,進而善待環境,會比去衝有機友善驗證面積,對台灣農業會更有實質意義。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