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斷橋最終調查 吊索劣化、目視檢測釀災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昨公布南方澳大橋斷橋最終調查報告,指南方澳大橋吊索系統防水設施劣化、鋼絞線嚴重鏽蝕,部分吊索有效殘餘截面積僅剩約百分之廿二至廿七,導致中油油罐車行經大橋時,因生鏽鋼絞線殘餘強度無法承受負載而斷裂。
運安會也發現,南方澳大橋屬於雙叉式單拱設計的特殊性橋梁,但在事故發生前,我國橋梁的屬性定位及主管機關相關法規不完整,導致檢測維護未落實執行。橋梁竣工後,僅執行過七次檢測,且全是「目視」,甚至事故發生前三年七個月間,沒做過任何檢測,也是釀災原因。
不過,運安會報告並未明指哪些相關單位有疏失,僅說運安會僅負責調查,其餘交由主管機關、司法單位認定。
運安會調查發現,南方澳大橋位於漁港出海口,屬於重鹽害、高濕度區域,但大橋使用多年後,吊索系統防水設施逐漸劣化,雨水沿著聚乙烯套管滲入錨定機構(鋼索與橋面連結處的構造體)產生積水狀況,導致鋼絞線鏽蝕,且吊索系統鋼絞線表面鍍鋅層厚度不均勻,可能影響耐蝕性。事故發生前,至少已有四處橋面端錨處的數束鋼絞線陸續鏽斷。
事故主任調查官王興中說,「那個地方根本不該出現積水」,若上端的聚乙烯套管有做好防水、排水機制,就不會讓雨水繼續往下滲;且若有定期檢測,應是看得出防水膠條劣化。
報告中也提到,南方澳大橋竣工圖中所記載的端錨系統,除尺寸標示有遺漏或誤植情形外,與實際施工狀況亦有差異,影響後續橋梁養護及檢測工作評估、規畫與執行。王興中說,結構計算書、施工圖、施工變更等相關資料因都被銷毀,僅能從竣工圖看到部分和竣工實況不符,但是否也是肇因?王說:「我們沒有連結在一起」。
宜蘭縣府秘書長林茂盛表示,廿四年前縣府接觸過工程的人都已離開職務,是否當初設計不當所造成?交由司法單位認定。運安會提出安全改善建議,指各主管機關應盡速辦理橋梁檢測、維修、補強等工作;交通部也應盡速盤點橋梁,建立養護機制,宜蘭縣政府則應強化機關檔案保存及銷毀機制等。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