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記憶庫明上線 270萬筆台灣經典資料隨你看

收存從史前到當代、從經典到庶民文史資料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將於明天台灣文化日正式上線,盼承襲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精神,傳承台灣文化生命力。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一個國家若沒有記憶,就沒有文化,國家文化記憶庫作為文化銀行,除資料豐富,也透過cc授權讓資料自由流通,同時引動全民參與,更創造產值,期許國家文化記憶庫能成為台灣文化的拼圖,更藉由文化力,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
歷時3年,整合22個縣市政府、117個民間文史單位、18個中央跨部會及12個文化部所屬博物館之力,共同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國家文化記憶庫迄今已收存270萬筆以上資料,包括「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紀錄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完整的操偶手藝、「微笑唸歌團」蒐集楊秀卿老師等說唱藝人,以及當時藥商與電台的唸歌資料,展現台灣早期庶民傳唱記憶。
此外,還有風靡台灣5、6年級的《諸葛四郎》的7000多頁漫畫、1000多筆手稿數位保存、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台灣小故事101》、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本草圖譜》數位博物館,提供台灣完整植物圖像。
李連權表示,計畫推動至今,從無到有,文化記憶是國家歷史最重要的部分,國家文化記憶庫就是是台灣的文化銀行,除擁有豐富的台灣文史資料庫,並透過開放授權,讓素材自由流通,同時也是容易親近的活資料,讓全民都能透過記憶庫追尋文化的根,更能與影視音產業結合,進一步創造產值。
文化部說明,「國家文化記憶庫」入口網站的特色亮點包括:
一、建立完整的台灣文化內容共構平台:收錄以台灣為主的各博物館特色典藏及在地記憶素材,從史前到當代,從經典到庶民,從台灣重要文化人物如郭芝苑、葉宏甲、陳錫煌,到全台各地不同社區或社群的在地文史紀錄,一站到位。
二、建立以時空資訊整合台灣文化的智慧應用系統:開發以時間或空間為軸線的展示及智慧檢索功能,並以數位博物館「看故事」、「逛展覽」的主題化方式,再現台灣文化DNA於多元應用場景。
三、建立文化資料開放授權規定,提供素材更多轉譯創用的可能:接軌國際創用CC授權標示,目前全站達「非商業性使用」層級之資料達52%(近147萬筆),加速文化內容流通與便於取用。
四、推動由下而上共筆書寫台灣的文化運動:重視經典以外的常民經驗,加強民間記憶之收存,因此,更提供創作功能,讓民眾可自主貢獻和分享記憶,實踐台灣新文化運動。
五、滿足收存取用不同需求的台灣文化銀行:詮釋資料內容科普化,主題故事充滿趣味、親民,滿足教育、產業與社群之不同需求,人人皆可在此平台上收存取用,作為全民共享之文化銀行,作為台灣文化教育扎根及內容產業發展之最大利基。
文化部表示,未來將續推「國家文化記憶庫」前瞻2.0計畫,擴大主題式文化徵集,開發文化素材轉譯加值,進而結合AI數位科技,逐步建立文化知識圖譜,藉由文化力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