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清大楊銀圳埋首60年研究核融合 無汙染發電救北極熊

北極熊有救了!清華大學教授楊銀圳埋首研究核子物理已60年,成天窩在十多坪的粒子加速器實驗室,他發現利用低能核子物理,由粒子加速器導出的W中間子,能以最低能量製造出極大且可控制的「核融合」。
他估計,只要10個模組即可供應台北市全天的用電量,而這種低能量核融合是可在都市內製造,不會產生任何核廢料、輻射及核汙染。
楊銀圳是國內外專研核子物理學權威,曾為台灣大型電子計畫培育2千餘名積體電路(IC)專業人才,奠定台灣IC業基礎。楊銀圳說,從當初清大發展原子核能時,就在清大任教了,他透露「我也是當年研發原子彈的成員之一」,後來因種種原因導致計畫中止,他便投身於研究核子物理,至今研究出核融合的發現,不只是國內學界首次發現,竟能與歐洲核子研究所花費數億美元做出相同結論。
楊銀圳說,核融合是重氫與重氫碰撞成為氦,而放出萬瓦度大能量,用小型加速器一樣能透過低能核子做出核融合,相較於歐洲核子研究所花了許多人力及金錢、大型機具,才做出W中間子,他的成本很低。而且,他說,歐洲核子研究所研究出來的W中間子,須要極大的空間,粒子加速器才能產生核融合現象,但在台灣做不出來,也無法在生活中使用。
但他研究出的W中間子像是一個導入體,1小時1個核融合是2.4萬度,整個過程安全且無核子輻射汙染,只要2個模組就能提供台北市的民生用電或工業用電,完全沒有汙染、也無二氧化碳排出,10個模組即可供應台北市全天的用電量,而這種低能量核融合是可在都市內製造,不會產生核廢料、輻射及核汙染。
楊銀圳表示,台灣電力有一部份的電,因電流運送過程而耗損,若以此模式進行核融合的話,各個鄉鎮都能設立小型電廠,將可減損電力的耗損,以竹科園區高耗電的區域為例,只要設2個模組,即可供應竹科的電力使用,這樣的發現對台灣未來將有重大的影響,未來每個鄉鎮都可設立小型電廠,供應全台發電,安全又無汙染。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