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行駛西濱途中1人衝破擋風玻璃飛進車內 內臟外露慘死嚇壞駕駛

清庫存釀米酵菌酸食安風暴?北市公布寶林茶室3次進貨時間點

【當代散文】舒國治/我所認識的眷村

圖/甘和栗路
圖/甘和栗路

我沒有住過眷村。亦不是軍人家庭。照說不怎麼有資格談眷村。

然我生於五十年代,出生沒兩三歲每天看到的周邊景象、人群、生活氣味,竟然大多來自幾十公尺外的這個空軍眷村。所以我的人生眼界與風土知識,說什麼也要和這個眷村散發出來的生活情調深有關係。

我家所在的這條巷子,是村子向南通往外頭大馬路的必經路徑。每天一早,吉普車開出去上班,要經過這裡。村中人要出門搭公車的,也要走此巷到外頭大馬路去搭車。

早上的臨時菜攤與推車賣魚丸冬粉早點的,都從我家前經過,在村子的廣場口,各自擺開。

這個小小廣場般的空地,如今想來,是何等重要的「中心」。哪怕要到了幾十年後我才親眼看過義大利、法國、希臘的「廣場」,然我幼時,其實早嘗到這種空間的佳處!

廣場向東延伸,也有一片空地,偶爾晚上架起白布,便是露天電影院。空地邊,有一個合作社。不但賣雜貨、零食,也是大家在星期天晚上聽「廣播劇」的地方(並不人人家裡有收音機)。有的聽完了,意猶未盡,還接著聽丁秉鐩主持的猜謎節目。

合作社的旁邊,則是公廁。

其餘在北面、西面的地上,則是一家連著一家的住宅。

住宅與住宅,雖貼得很緊,往往皆有很小的小院。並且,各家是自己的門。屋頂都鋪的是瓦。都是平房。所以,稱得上獨門獨院!

每到吃飯時間,各家炒菜的香味或蔥蒜衝味,會壓疊在緊鄰的隔壁窗內。你吃著自家的飯菜,但也同時獲取了嗅到別家香味作為前菜似的。並且,你永遠在一個大江南北菜的薰陶之中。

收音機的京戲胡琴聲,也是共享。當不遠處有張家打小孩,則李家的收音機聲索性調得大些!那種狹窄,或說每人所得空間之低,或更簡單說,擁擠,搞不好更促進了大夥的互相依存、不去比高較低的某種「均貧」境界。

至少,它供給了「取暖」的好處。

每天早上,總有人抓著幾張草紙,要往公廁而去的那種「同舟感」。

或許外在的「臨時」、擁擠、金錢拮据、設備粗陋,但當皓月當空,巷子裡聽到左近田邊的蛙鳴,所有的人照樣酣睡得甜夢無盡。

乃在這雖是窮困之境,卻有一份安心!總算遠離了赤焰而來抵這個美麗寶島。

這種相對的「安心」,很難描述。但似乎在那個年代,不少的moment,尤其是中夜,你真能感覺出來。

輪流上公廁,鄰居狂打小孩,京戲聲飄來傳去,辣椒蔥蒜的濃烈味刺鼻……那麼的擁擠,照樣可以生養出標致俊美的小孩。太多的美女,自管自的生自這樣轟轟隆隆的環境,照樣出落得一個一個可以將來選中國小姐!

在最好又空淡貧乏的年代,最荒疏的田地之間,搭造出最簡略卻又最融合的聚落,令各種人群各種生活方式同擱在一處使它產生濃郁的風土。

你去看,在世界何樣地方,在歷史何個年代,能夠有幸如此?

廣場口,每天早上的早餐,也算豐富。有冬粉魚丸湯(魚丸內有肉餡的)。有華南式的麵條(陽春麵)。以上兩種是推車來的。早上過後就離開的。燒餅油條豆漿則是有店的。而這店是開在村子外,雖只隔村子二、三十公尺,但非眷村之地,是違章建築

偶爾也有人來此表演雜技的。我看過的「跑旱船」,初次是在這個村子。

它的格局,奇怪,先天的好!有一個麵攤,傍晚才開,恰好在廣場的邊邊上。是我小時對陽春麵、麻醬麵、餛飩麵、切滷菜最初也最正宗經典的認識!它的旁邊是一個只開早上的肉攤。它們都對著早上賣菜的廣場。

村子有兩三條小路,是許多營生會走經的佳良點。下午騎自行車叫「大餅──饅頭──豆沙包」的山東腔,與晚上「燒肉粽」的閩南語,走的同樣是那兩三條巷弄。賣烤番薯手搖竹筒的簧片機與修理雨傘展開的鐵片器,都必須來這裡。

四川話,是這裡的通用語言。壓根就是第二國語。不自禁透出八年抗戰在大後方大夥凝結出來的敵愾同仇式鄉情!

五十年代,多特別的年代。尤其是吃了敗仗,退到這麼一個小島上,乍然間集聚了那麼多大江南北的各省百姓,這會是何等豐富,何等珍貴的一片舞台!

而大江南北的過日子情調,最好的表現地,是眷村。

我出生於五十年代的台灣,但從小看到的,是中國。並且是各省濃縮又各省齊聚的中國。我們知道的四川人、安徽人、山東人、廣西人、湖北人、河南人、江北人江南人,當然,還有台灣人(偶也有不甚明顯的客家人),絕對比當時住在上海、北京、漢口、南京這些大埠的百姓要更全面。哪怕五十年代的台北當時只才不過是小小的城市。

我小時吃的燒餅,到青年時吃的,再到中年吃的,直到今日仍吃,都仍是正宗的味道,我在大陸後來吃的,即使在江蘇的黃橋,也比不上台北的正宗!

我在童年所看的景象(人的長相,稻田的布局,農家養豬養雞景,小孩上學經過的巷弄與田埂,作買賣的,收破爛的,隱隱要做太保或太妹的,不久要去念軍校的……),最後似乎全部都融合成眷村及其前前後後度日情狀為依歸。因為那裡的人家最集中,廣場最明顯,人進人出最熱絡,買菜、擺攤、叫賣、麻將聲最哄鬧……最生動,最隨時發生、最永恆。

以下再多說幾句,算是六、七十年前我的眷村雜憶:

一、眷村是20世紀50年代台灣的獨特發明。但它的前身,早就有了。南京的許多這個「新村」那個「新村」……日本大正時代、昭和初期也有「新村」(武者小路實篤就是一個提倡者),但台灣的眷村,最被住成、生活成一種「大江南北齊聚一堂」的高妙性。

二、我心中的眷村生活情韻,五十年代最濃郁。

六十年代中期以後出生的眷村子弟,則未必看得到最正宗的老版本。

我家後面這眷村,至少在五十年代,所住的家庭,我約略所知皆是外省先生娶的是外省太太。不怎麼有外省先生娶本省太太之例。也就是說,近幾十年我們習見的外省爸爸、本省媽媽所生的小孩,或許一來要晚一點,二來這些爸爸當時還未必是最早眷村的入住者(或許還需居住在眷村之外)。

三、官階高的,所住房子及院子皆較大。或許家裡自己有廁所。

有的家庭,牆上有個架子,架著一把獵槍。他們說,當年剛到台灣時,還可不時到山裡,和高山族(當年用字)一起打獵。

四、村子口口的空場,也是停吉普車的地方。也停過好些年。後來不讓大家擁有車了,吉普車的景象,遂消失矣。

五、有一輛軍用大巴,漆成空軍用的藍色,早上會載小學生去不遠處的「空軍子弟小學」。哇,你看,福利多好!陸軍、海軍,則沒有子弟學校。

六、我看到的,皆是眷村人在家門外的諸多活動。除了有兩三家我匆匆進去過,多半我對於他們房子格局與屋內起居方式,並不知悉(我念的是國民學校,他們念空軍子弟小學,故沒有同學之誼)。

但也因此,更加有牆外的想像力。

事實上,攝影機架在牆外,只聽到牆內的說話聲,便劇情全呈現出來矣!

七、依存眷村生活的外圍人──有一個租書店,他開在村子外面,壓根就在稻田旁邊。他不是眷村居民(是不是當過兵,不知道)。有一個豆漿燒餅店,也開在村子外,就在村子的口口上,是一個老太婆帶著一個兒子,再加一個幫忙貼燒餅炸油條的青年員工。三人皆是外省人,但不是能住眷村的軍職。

八、我家後面這個村,我出生不久,大概就有了。但到十來歲,我在村子的東緣,看過一個大石碑,上刻著「興建一村」四大字,題字者,是陳誠。署年,是民國四十四年。

此碑,至少一九八九年還立在那兒。後來要建國宅,這件東西當然要挖掉。

九、眷村的選地,建屋,規畫街巷,諸多事項,我中年想來,真是鬼斧神工!

我覺得是極高妙的都市規畫。倘有朝一日,有人要在紐西蘭或南美洲弄下一塊地,要建幾個「新村」,我還真想毛遂自薦去設計規畫啊!

小學 建築 抗戰 氣味 海軍 眷村 空軍 自行車 零食 青年

延伸閱讀

「唐寶寶事件」永和炸物店將頂讓 房東:已有兩組人看過

12家眷村企業攜手出擊 「眷戀高雄」推3條文化遊程

全台「最乾淨公廁」評比出爐 台東這處公廁可以躺著睡

高虹安與銀髮長者們共餐 到眷村爭取選票

相關新聞

女友人喜歡跟「死會異性」相處 網提醒:小心玩火自焚

有網友在PTT貼文問說「女生是不是喜歡跟死會的異性相處?」因為他有女性朋友說「跟已經死會的異性相處就會覺得自在無所謂」,也不怕對方來糾纏,但他知道,這完全兩碼子事,也想聽聽其他人的看法。

吃中藥還是春藥?操爆老公致電慰問「閃瞎同事」 人妻哭訴:糗爆了

夫妻間保持親密關係很重要。日前有一名人妻上網發文表示,最近特別想要「炒飯」,猜測應該是中藥水藥惹的禍,引發網友熱議,紛粉「求藥單」。

「女生主動真的很爽」她教戰追好男人秘技 網吐嘈:一前提才有用

日前有一名女網友上網分享自己的追男生小技巧。她表示:「勇敢的人先享受帥哥,超級推薦女生們主動一點,大方表示好感,好男人直接拿下!」掀起網路正反論戰。

婆婆老愛硬塞爛水果、即期品…她怒喊「不要把我娘家當廚餘桶」

婆媳相處學問大。日前有一名媳婦上網發文抱怨,她表示婆婆總是愛拿些不要的東西或食物給她,要她帶回去給媽媽,讓她非常困擾。引發網友熱議,網友直呼「當場直接丟垃圾桶」。

「撐不到一個月」她怨大嫂頻回娘家 反遭網群譴責:怎麼了嗎

嫁入沒有血緣的夫家,難免要面對大姑小姑的挑剔、甚至出現姑嫂觀念不合的情況。日前有一名女網友發文抱怨,她表示對於大嫂頻頻回娘家一事,感到無法理解,貼文一出,反引來網群抨擊,直呼「關你屁事!」

婆婆質問媳「幹嘛避孕」下指導棋看方位 網群傻眼:老公是八婆吧

生小孩是人生的重大抉擇之一,許多已婚的夫妻總會面臨該不該生小孩的問題。日前有一名女網友發文表示,婆婆打電話來質問她「幹嘛避孕」,還下指導棋,告訴她夫妻幾點做愛做的事受孕機率才會高,引發網友熱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