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八方藝術節系列展最新檔期「寂光 曜綻」登場

陶土靜默,窯火奔騰,釉色如夢。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多媒體講堂外廊展出的「八方藝術節」系列展覽,11日登場最新檔期「寂光 曜綻」,邀請陶藝大師邵椋揚與其弟子林志賢,師徒聯袂展出逾50件作品,呈現傳統天目釉藝術的極致與轉化,透過陶藝媒材,展開一場光影與靜寂的對話。
策展人賴慕芬指出,邵椋揚老師四十年來以天目釉為志業,作品如詩如禪;而林志賢則以年輕世代之眼,延展釉彩語彙的可能性。師徒作品各自成境,共同呈現出臺灣陶藝,從師徒技藝到哲學思辨的歷程與厚度。
圓滿自在王譯聖表示:「陶藝之美,不僅在於形制與釉彩,更在於那份從容與沉靜,如火中靜觀、如土中綻放。本展呈現的不只是作品,更是一種生命狀態的體現。」
「寂光 曜綻」取其內斂與綻放之意,一如陶器之美,沉靜之中蘊含爆裂光芒。開展作品中,邵椋揚的《木葉天目花器》尤為矚目,作品以真實落葉嵌入天目釉中,經高溫燒製後,葉脈紋理宛若書畫筆觸,自然呈現於釉層表面,彷彿將秋日林間微光封存於器物之中。
器身側面再施以剪紙貼花技法,構築山水輪廓,形成層層遞進的自然景緻,既有工藝美學之嚴謹,也充滿東方哲思的靜謐與詩性。
邵椋揚深耕天目釉四十年,從蟹眼、鷓鴣斑、曜變到玳瑁等釉系逐一突破,作品以星河流轉的釉彩與豐富層次著稱。曾受邀公共電視《冬日紀錄・世界新天目》專題報導,展現其對釉藥與火候掌控的極致手藝。此次展出可謂其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性回顧。
同場展出的林志賢,則為其門下弟子。他在承襲師法基礎上,自創「青岫、紫宸、翠青、鈞花」四大釉色系列。《青岫》作品如曉霧初開的遠山,以青藍釉色營造清逸氛圍,紋理如水墨渲染,器型簡約大方,蘊含深厚的自然觀照與生活哲學。
他強調,「釉藥,是陶藝的靈魂,是火與土的詩性化學反應」,更結合結晶釉與礦物質變化技術,讓傳統釉色在當代語境中綻放新光。
賴慕芬指出,本展為「八方藝術節」系列中,陶藝脈絡最具代表性的一檔。透過邵椋揚的經典窯火詩篇,與林志賢的創新釉色語彙,從技藝到哲思、從傳統到未來的師徒對話,也見證台灣陶藝生命力的跨代傳承。
展覽自即日起至6月22日止,在國美館多媒體講堂外廊展出,免費開放。暑假期間亦將推出越南捲紙、手工串珠等新住民文化體驗課程,深化藝術教育向社會扎根的實踐。歡迎觀眾走入國美館,一同靜觀寂光中那一瞬曜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