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推文學改編影視特展 李遠:曾希望一輩子當編劇
文化部藝廊今天推出「光浪台流:文學改編影視特展」。曾擔任多部電影作品編劇的文化部長李遠回憶編劇歲月,表示「跟朋友討論劇本時最快樂」,因為彼此會在編劇時交換生命經驗,以及「不可告人的祕密」。他表示,曾希望自己當一輩子的編劇。
「光浪台流」由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文學館策劃,匯集超過20組影視劇組、導演、編劇及原著作家,共同呈現這些年來在國際影視市場上嶄露頭角的精彩劇作,展出影視作品片段、劇照及美術道具等,讓觀眾深入了解創作者背後所投入的心血,並見證他們如何大膽顛覆傳統,結合富有生命力的台灣文學作品。《八尺門的辯護人》製片蔡雅霖、《花甲男孩轉大人》原著作家楊富閔等人出席。
台文館指出,展覽呈現近10年來深受國人喜愛的代表作品,如《花甲男孩轉大人》、《俗女養成記》、《天橋上的魔術師》等,這些影視作品成功將台灣文學的深刻內涵與社會脈動緊密結合,激起廣泛共鳴。《誰是被害者》、《返校》等類型文學改編作品,探討新媒體時代下網路IP的影響,反映當代創作潮流。此外,展覽還特別關注真實事件改編的趨勢,透過《風中緋櫻》、《賽德克巴萊》、《八尺門的辯護人》等作品,深入展示歷史事件在影視中的再現與反思。
李遠表示,他這個世代成長的人,閱讀文學時都有脈絡。1980年代他和吳念真進到中影時,希望把自己閱讀的台灣文學作品推廣給更多人,因此一一找作家簽約改編作品,包括黃春明、王禎和、白先勇與張愛玲等。簽約過程中出現許多笑話,但他「不在這邊講」,怕得罪人。
回憶這段編劇歲月,李遠表示,劇本是「從無到有的討論過程」,大家在討論的過程中交換生命經驗,當大家編不下去時,會忍不住把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講出來,「講完之後就跟別人講這是我朋友的故事,但大家知道這是他自己的故事」。當時他曾想過,如果這一生的工作都是編劇「多麼美好」,之後他走進了電影、走進了文學,「我真的滿幸運」。
多年後,李遠看現在的文學改編,發現「已經完全沒有找到脈絡」,來源可能是IP、網紅的言情小說、可能是漫畫,分眾多元。而他兩次擔任台灣文學金典獎評審,發現類型相當多元,「一邊讀一邊覺得,每一本都可以改編了」,他希望今年可將歷年金典獎的作品介紹給電影圈跟電視圈的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