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網路霸凌更嚴重 近3萬青少年慘遇...3原因不敢說

疫情期間網路霸凌現象更嚴重。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全台每100個青少年中,就有2人曾被網路霸凌,且最常發生網路霸凌事件的平台,是在「線上手遊/線上遊戲」,其次為「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每年6月第3個星期五為國際「停止網路霸凌日」,董氏基金會號召全台12所學校,與20位名人以行動共同響應。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2021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發現,在疫情期間,網路霸凌現象更嚴重,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也比以往增1倍,可預期網路霸凌對青少年造成壓力、甚至罹患心理疾病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董氏基金會2021年以全台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網路行為、網路霸凌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607份,結果發現,六成以上青少年假日每日上網總時數超過4小時以上,為平日的一倍(30.7%);假日使用超過2小時以上的活動依序為「看影片」、「玩線上遊戲」、「與他人互動/聊天」、「社群網站瀏覽」、「聽音樂/下載音樂」,平日前三名則為「社群網站瀏覽」、「聽音樂/下載音樂」、「玩線上遊戲」。
無論平日或假日,最近一週「憂鬱情緒」愈高者,每次上網平均持續時間超過4小時的比例愈高。青少年每日使用超過30分鐘的社群媒體以「YouTube」為最多,其次為「Messenger」、「Instagram」、「Facebook」、「TikTok」,近二成八受訪者「有」經營自媒體,而感到壓力影響自身生活、感到孤單的比例均高於無經營者。
調查中也發現,2.5%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以110學年度國高中職生數共117.3萬人換算,全台有2萬9325位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14.8%受訪者「常」看到他人被網路霸凌。有15%的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時選擇「不求助他人」,不求助的原因以「覺得不是嚴重問題」最多,次為「覺得自己可以處理」、「可能會引來更多問題」。
網路上遇到的各式情況中,當「自己八卦及謠言被張貼至公開平台」最讓青少年感到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其次為「收過具惡意攻擊粗魯語言的私訊或信件」;曾被網路霸凌者,憂鬱情緒(37.1%)、壓力狀態(50%)及感到孤單(27.2%)的比例均高於沒有被網路霸凌者(8.5%、14.6%、7.6%)。
而網路霸凌受害者,有31.1%會出現情緒不穩、易怒或躁動不安、17.2%有自傷或自殺企圖。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許多人對網路霸凌定義模糊,缺乏使用不當文字會造成他人傷害的認識與理解,應引導孩子學習同理,若遇網路霸凌,練習設界線遠離該情境。建議應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網路素養與認知,教導「停、看、聽」守則-收到資訊時思考真實性,確認可信度,多聆聽他人的建議與經驗。
葉雅馨提醒,一定要教孩子勇於開口求助,面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家長可作為子女的橋樑,連結更多資源像學校輔導老師、專業醫療單位等,示範適時求助才是重要的自我照顧。
林口長庚精神科系兒童心智科兼任主治醫師吳佑佑表示,青少年遭遇網路霸凌時,可能會生氣、憤怒,甚至否定自己或傷害自己,也可能產生劇拒學,父母可從旁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有改變,例如作息突然改變、突然不願意上學或是參與其他社交活動、課業成績下滑、睡眠習慣出現改變等,可能是遭受了重大的壓力事件。
吳佑佑建議,家長平常應多與青少年溝通,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成為孩子最好的傾聽者,以青少年喜愛的溝通模式來溝通,如青少年遭受到網路霸凌事件,先不要指責,而是主動傾聽,帶領青少年求助正確的資源。
今年「停止網路霸凌日」也有多位名人拍攝影音及貼文響應,包括影劇界葉天倫、簡嫚書、坤達、蔡頤榛、歐陽靖、邱勝翊、楊奇煜、又仁,歌手林凡、陳零九、Sam Lin、蔡恩雨、王艷薇,主播石怡潔,體育選手彭政閔、吳佳穎、黃義婷、連珍羚、網紅眼肉芽、Sophia老師響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