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與拍賣 改為線上進行的利弊得失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疫情,這個世代的世界很少面臨如此巨大的挑戰,各行各業均受影響。依賴大型與小型活動聚會的藝術產業首當其衝,無數藝博會、展覽、拍賣延期、取消,疫情嚴重的地區美術館與畫廊相繼被勒令停止營業。各大美術館相繼推出線上虛擬實境,邀請民眾在家上線參觀藏品。
目前全球具有指標性的重要拍賣均延期,香港與紐約將於下半年後的夏天(6-7月)舉辦拍賣,藝術市場的公開拍賣交易可說是比股市幸運,參與者與主辦單位可以依照情況調整交易規則與時間,這是跟其他產業最不一樣的差異之一。
私人的二手交易市場近期倒是非常熱絡,許多畫廊與藝術顧問為了服務在主業上缺乏現金的客戶協助交易藏品,可說是買家市場。而高單價的珍稀名作則會安靜一陣子,等待經濟復甦收割高價成交額。
瑞士巴塞爾藝術展破天荒延期至9月17-20日(公眾日期),該展的母公司MCH在取消珠寶鐘表展後面臨重大危機,因為知名大廠相繼退出,由此可知整體市場趨勢走向在新冠病毒的威脅之下更加速了許多的效應,凸顯出企業要克服的困難,轉型成功就是轉機,不成功便將會面臨倒閉退場的下場。
線上交易的成長
過去十年來,藝術產業的線上交易穩定的增長許多,對有經驗的買家而言,在手機上透過畫廊經理人傳的圖片做出購買決定更是常態。佳士得、蘇富比、富藝斯、羅芙奧、嘉德、保利拍賣的線上參與競標以及純線上拍賣也表現不俗。
轉型電商的迫切
根據藝術新聞報導,法國藝術產業將會有一波倒閉潮,保守估計約三成中小型畫廊,英國目前的狀況也同樣不樂觀,未來市場估計跟法國不相上下,某知名倫敦藝廊經理更表示英國的實際狀態比想像更糟,觀察確診與死亡人數有可能會持續惡化,紐約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核心更會有不堪設想的後果,各國紓困補助對接下來即將迎來的藝術商業倒閉潮幫助不大。某知名藝術線上網站銷售平台更是趁機漲價,看準許多歐美畫廊被勒令停業的出口之一就是使用流量高的平台大發災難財。
全民瘋藝術的時代
近年來的趨勢之一,就是藝術市場的成長與擴張,在M型化的市場趨勢,小額藝術品跟天價精品的買賣成交皆是不斷的在成長,藝術科技新興產業也如雨後春筍,經過適應期後將會有一波淘汰,也會有佼佼者脫穎而出,分下一塊大餅。
英國藝術家馬修.伯羅斯(Matthew Burrows)發起的藝術家支持宣誓(#artistsupportpledge)在社群網絡Instagram(IG)上廣受回響,每位藝術家以200元英鎊的價格出售作品,並承諾售出十件作品以後購買另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以作出循環經濟促進消費,鼓勵藝術家自救。資深藝術媒體人喬許・貝爾(Josh Baer)更是大膽呼籲生存不下去的畫廊應該以三折出售作品以利資金周轉,存活下去才是目前最重要的策略。
台灣知名藝術家王建揚看到了伯羅斯的藝術家支持宣誓活動之後決定響應台灣版,並積極在臉書上創立社團「藝起加油ART – 作品展覽平台」,每位藝術家作品定價不超過6,800元新台幣,每售出五件作品(34,000元)再收藏另外一位藝術家的作品(6,800元)。從三月底至今社團人數已將近四萬人,成交作品超過三千件,總成交金額約兩千萬元,勢必創下台灣藝術市場的新紀錄。
藝術市場電子化的挑戰
線上終究無法完全取代實體展覽,藝術產業的特性跟許多其它的行業大不相同,因此整體而言,在面對商業模式的轉型之下無法短期內適應轉換。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想在短時間完全仰賴線上科技轉移市場策略可說是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某些藝廊與藝術家目前可以快速的在線上交易依靠的是過去長年累積的人脈,未來整個產業鏈勢必是以線上與線下相輔相成,時機將至,蓄勢待發。目前藝術市場電子化面臨以下的幾個問題:
1.藝術產業,尤其是一手市場,依靠的社交與人脈大部分仰賴見面交際與實際在現場觀看原作。相較於拍賣的二手市場,除了法律規定需要公開預展使買家檢查作品品質、真偽、狀況等細節,拍賣的買家已經鮮少本人實際到場參加競標,而是以電話、網路線上競標居多。依靠線上的交流,畢竟沒有見面聊天交流的直接,不過在短期內仍然是最佳的替代方案。
2.根據高額藝術品買家與收藏家的年齡層族群保守估計平均年齡層大約落在50歲上下,對於電子平台、網站、軟體的熟練程度不一,以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為案例,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參與人數跟以往實體展覽明顯下降。所以等到整體產業跟上科技所能提供的服務,並且克服障礙後能夠正常運作尚需數年的時間穩定,可說是科技使用的教育需要更普及化。
3.中小型畫廊,尤其是家庭企業必須適當利用線上行銷與商業策略以求生存,許多畫廊的商業模式在過去三十年沒有改變過,跟著時代的變遷必須成長已發展出應對的措施解決困境。
4.藝術產業的特殊需求並不是一般工程師與設計師所能立刻掌握的,香港巴塞爾的線上藝術展廳縱然是在短時間內以高成本與效率的團隊製作出應對方式,許多業界專業人士依舊很難買帳。在視覺上與介面操作不夠人性化、細節無法用更高清的方式呈現。對於科技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有待更長時間的磨合,達到結合專業科技與藝術知識、美學、才能提供更順暢直覺性的使用者經驗,這是藝術科技新興產業需要克服的門檻。
5.藝術產業時常以不透明著稱,尤其是骨董買賣,近年來線上科技發達,資料庫與成交紀錄、金額皆透明化,但藝術產業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新時代的改變?在香港巴塞爾線上藝術展廳的經驗而言,有一大部分的畫廊並沒有準備將所銷售的藝術品金額公開的打算,而是以大略的金額範圍標示並邀請有意願收藏的客人私下聯繫。
藝術產業電子線上化得到了更快速的交易與曝光機會,失去了人與人更直接的互動溫暖,同時在沒有特別提前規畫的情況下,線上社群媒體的自由交易彰顯許多藝術市場本來就面對的問題:市場作品的品質篩選機制、藝術家自己交易作品,畫廊要如何轉型?以及藝術品價格依照市場的波動,這三個現象還有待觀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