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忍到底?遭遇職場性騷擾「76%選擇不通報」 最大原因曝光

遭遇職場性騷擾後,絕大多數的受害者選擇保持沉默,主要原因是舉證困難,擔心被吃案。對照2023年6月起,台灣#Me Too狂潮為何風起雲湧?正是因為社群媒體的匿名性,為爆料者提供了某種支援系統。
在《遠見》針對職場性騷擾的一項網路調查中,1516份回收問卷中,總計有393份填答「自身曾受到職場性騷擾」,26%的高比例,凸顯了職場性騷擾頻發,幾乎無所不在。
若再針對這群受害者詢問「遭受職場性騷擾後,是否有通報給公司?」,結果竟有高達76%的人回答「沒有通報」,揭露了另一個更令人感到不安的現象。
這個結果令人咋舌,也展現了台灣職場極為嚴重且值得憂慮的問題:職場性騷擾的大多數案例,在事發之後選擇了保持沉默,儘管防治職場性騷擾的《性別工作平等法》,早就在2008年已經更名施行。
從調查中數據中可以看到,只有23%的受訪者選擇向公司通報了自己所經歷的性騷擾事件。這意味著,有許多赤裸裸的職場性騷擾,可能正被忽視或掩蓋,而不是得到正視和處理。
怪罪受害者的文化,太奇怪
根據《遠見》同一份「職場性騷擾 #Me Too」調查,自身曾受到騷擾者中,76%會選擇隱忍不通報,最主要的原因是「舉證困難,擔心無法成案」,占了51%。
提供足夠的證據,真的很困難,畢竟在當下有多少人會錄音?周遭又有什麼人願意站出來佐證?甚至由於法律以無罪推定,反而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背後更深層次的障礙,還來自於可能被「吃案」,對職場性騷擾的訴訟程序缺乏信心,認為案件「被壓下來」、「被包庇」,難以獲得適當的處理。
引爆台灣新一波Me Too運動的催化劑,公推是暢銷電視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帶起的漣漪效應,就像女主角翁文方面對受到政黨內部性騷擾的下屬,準備向上申訴時,第一需要克服的障礙就是舉證。
值得注意的是,有37%的受訪者不通報,是擔心通報後會影響到個人未來的職涯發展。尤其是遇到了上司的性騷擾,考量到主管的權力大過自己,而選擇忍氣吞聲。
此外,另有36%的受訪者擔心無法受到公平的對待,這進一步說明了公司內部應對性騷擾的程序和政策,不足以令員工信任。
加上社會上存在著「怪罪受害者」的特異文化,受害的人卻往往被汙名化說成是導致事件發生的主因,比如「嗆她胸部大穿得露活該」「嗆她為炒熱度進行誹謗」,通報後要經歷這些指指點點,也難怪受害人會卻步不前。
與此相關,31%的受訪者擔心會面臨報復,2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擔心無法保障隱私。
另外,24%的受訪者認為缺乏健全的法律規定,不清楚可以怎麼處理,而還有20%甚至都不太了解職場性騷擾是怎樣的,難以分辨騷擾與關心的差別,這兩者皆反映出上班族相關教育的缺乏。
綜合以上,這些調查數據提供了明確的證據,揭示了員工在遭受職場性騷擾後,對職場文化與社會環境的擔憂與無奈。
站出來發聲需要多大的勇氣?不但要驅散自己內心的陰影,還可能面對公眾的指責與質疑,甚至葬送自己的事業。
無論是煩惱會不會被吃案、對公司的回應感到失望或懷疑,或者是害怕通報後會受到報復、擔心個人聲譽進一步受傷害,種種原因,或許也透露了一個訊息:公司在處理性騷擾的無力、無效和不足。
對性騷擾零容忍,正在形成風氣
既然性騷擾事件的當事人大多選擇隱忍,又為何自2023年6月Me Too運動如狂潮一般席捲全台,爆料控訴接連不斷?
104人力銀行行銷長張寶玲分析,原因之一是現在的支持及聲援系統「愈來愈好」。
時代也變了,社交媒體具備匿名性,又能迅速擴散,一方面可以保護吹哨者的隱私,一方面也讓他們從網路上獲得認同和鼓勵,最終有辦法真正訴諸社會大眾,把實情講出來。
「這些曾經的受害者覺得現在講出來,有更多的人會給予支持,」張寶玲指出,這波Me Too運動中的眾多案例,不乏第二位、第三位爆料者出面一起指控涉事者,原本選擇沉默無視的大眾,也紛紛出面一起站出来打「鹹豬手們」的耳光,就會讓更多隱藏在角落的受害者鼓起勇氣曝光。
調查方法說明
執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調查對象:台灣地區20~65歲民眾
調查方式:網路調查
有效樣本:最終有效樣本共1,516份
調查期間:2023年6月29日至7月3日
▌延伸閱讀:超過70%同意吃豆腐、開黃腔皆是性騷擾,對職場性騷擾普遍有共識
不斷更新》台灣 #MeToo運動延燒,房間裡的大象終於被看到
(本文出自2023.07.07《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