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證書演奏?孩子熱愛的音樂國中後被封存 兒科醫:剝奪對興趣探索

「孩子的眼神,也從當年的閃亮,變成現在的『別再逼我』」,兒科醫師林思偕在社群平台如此訴說。他指出,在診間遇過許多青少年患者,從小在家長對於贏得音樂競賽、檢定證書的期待下,付出不少時間與心力,其中有部分人每天練習不只為了家長期待,也是因真心喜愛而演奏樂器。不過,一旦他們憑著證書終於升上國中,心愛且反覆彈奏過的樂器便被家長封存。對此,林思偕建議家長,給予孩子自由玩耍、探索興趣的空間。
兒科醫師林思偕在個人臉書發文表示,身為一名兒科醫師,他遇到家長陪同生病的青少年族群來看診,不只會探討疾病本身,也會談論這些孩子的「人生風景」。
林思偕回憶,當中有不少少年們多才多藝,拿過多座比賽獎盃、能熟讀科技類的英文文獻,聽聞上述才能,他認為背後無疑有家長的付出與期望,也動容於家長愛護孩子的心情,但是林思偕也補充道,一旦家長只是一昧要求考級、獎牌、名次,孩子的人生便會走調,即使家長要求培養的技能,同時也是孩子真心喜愛的興趣亦同。
林思偕舉例,許多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每天投入數小時練習音樂與體育項目,只為完成家長對於「小學就該打好基礎,這些證書將來升學很有用」的期許,不過林思偕卻經常見到,一旦孩子升上國中、在升學壓力下,曾經投入不少心血的樂器,就從此被家長封存,孩子的眼神也失去光亮,訴說著「別再逼我」。
對於上述患者的經驗,林思偕指出,6到12歲是孩子人格發展的黃金階段,可以透過自由玩耍學習創造、人際相處;不僅如此,他希望家長在規劃孩子未來時能夠思考,是否無形中將孩子真正的快樂、身心健康放在次要的位置。林思偕也提醒,家長在一昧追求「成功方程式」的同時,也許不知不覺剝奪了孩子探索興趣、犯錯、慢慢長大的空間。
網友於留言區表達對文中觀點的認可,「我兩個孩子,男孩童年時練足球直到高二,雖沒辦法像他的鄰居球友一路踢到職業選手,但從小養成的運動習慣,也伴隨著他遇到情緒低谷或挑戰時的平衡與支持;女兒原本就愛藝術,青春期後期突然對小時不抱期待的鋼琴火熱起來、之後又迷上吉他和爵士鼓,音樂陪她走過了青春風暴」、「現在的孩子很早就失去了他們年紀該享有的快樂,每日忙於大人們彼此較勁的行程安排」、「0~12歲正向心理教育比課業成績更重要」、「我兒子學的,都是他自己喜歡、自己要的,我只有支持、鼓勵和陪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