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弱勢族群納健保 無突變患者可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76歲的王姓男子從高中染上菸癮,長期飽受咳嗽所苦,直到某次咳嗽帶血,3年前就醫時不經意告知醫師,醫師機警安排照X光,一照即被診斷罹肺腺癌,當時病症已無法接受手術,也無標靶藥可用,醫師建議採化療、合併PD-L1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及局部電療,目前肺部腫瘤已經消失成纖維化,癌細胞轉移也獲得控制。
肺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發生率跟死亡率高,穩坐癌症「雙冠王」。健保署在今年6月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納入第一線給付,適用對象為無EGFR、ALK或ROS-1基因異常、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且不限PD-L1表現量就可使用,預估每年約1600人受惠,藥費年節省可達2百萬元。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免疫療法為當今國際主流治療,據2025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指引,此次納入給付的藥物屬最高證據等級,能補足無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缺口。
肺癌中有九成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EGFR突變者最多,其他如ALK、MET、ROS1與RET等突變機率偏低,都落在5%內。陳育民說,能檢出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多有對應標靶。然而,對於3至4成無突變病人治療選擇有限,屬相對弱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部部長王金洲說,肺癌領域所運用的免疫藥物被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由於癌細胞會躲避人體免疫T細胞的攻擊,會模仿正常細胞表現出PD-L1,並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欺騙T細胞,讓其以為是正常細胞而不攻擊;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抑制劑,能把PD-1與PD-L1之間的結合阻斷,喚醒T細胞再度認出癌細胞,重新發動攻擊消滅腫瘤。
而若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可以發揮更佳效果。王金洲說,因為抗血管新生標靶抑制腫瘤不正常血管生成,改善腫瘤周邊為環境,讓化療跟免疫藥物發揮療效。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指出,一線治療組合採用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上與PD-L1免疫抑制劑時,有效控制腫瘤的機率高達約6成,同時疾病惡化風險減少約4成,有機會為患者爭取整體存活期達19.8個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