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國與印尼達成貿易協議 川普:課徵印尼19%關稅 美產品出口印尼零關稅

韌性醫藥整備計畫 外科醫師呼籲醫事人員換照前先訓練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說明「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記者李青縈/攝影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說明「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記者李青縈/攝影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升高,加上極端氣候、新興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我國為建構具備實戰能力的災難應變醫療體系,衛福部推動的「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為期四年,次長林靜儀指出,一方面訓練醫療專業人員,一方面也改善設備設施,並且強化藥品供應韌性。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日舉辦「台灣韌性醫藥整備計畫」公聽會,林靜儀表示,我國一直都在準備,因為台灣除了是地震帶,也經常遭遇颱風侵襲,再加上周邊印太區域局勢不穩,更需未雨綢繆,強化複合式災難下的醫療應變量能與專業能力。內容涵蓋醫療專業人力訓練、地方政府與急救責任醫院的設備升級等。

藥品供應同樣列為重點。林靜儀說,新冠疫情期間讓大家意識到,許多平時視為理所當然的物資,可能因交通中斷而短缺,或是俄烏戰爭也同樣凸顯全球原物料供應的脆弱性。就連去年大家習以為常的生理食鹽水,也曾因廠商因素出現供應問題。食藥署正全面盤點藥品供應鏈,盡可能減少因交通阻斷、廠商異常或原料供應中斷,造成的藥品供應衝擊。

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表示,藥品許可證中,台廠占比超過八成,但原料藥許可證卻是逾八成是,台廠藥品許可證重複性高,原料端卻引賴進口。再者.學名藥使用量高,卻給付低,顯示學名藥對國人用藥健康扮演重要角色,但只有得到僅少資源;加上醫病信任度不高,成為學名藥在我國發展挑戰。她呼籲,應從原料到成品,強化短鏈在地供應,並提高過專利三同的台廠藥品佔率,提高國內原料藥生產品項跟用量。

立委林月琴指出,為強化藥品供應韌性應維持六個月不缺藥的能力,並且每一季的國產藥品使用占比達到一半以上。政府應加鼓勵醫師開立生物相似藥及學名藥,以去年政策推動為例,原本生物相似藥的比例僅有7.3%、遠低於歐美國家,經過加碼補助後,使用率已提升至 13%,但距離三年內達到 30% 的政策目標,仍有不少努力空間。

急診醫學會承接衛福部醫療整備計畫,理事長許建清表示,子計畫有三部分,一是「設備韌性維護」,包括地下醫療替代空間的盤點與規畫指引;二是「醫療量能整備」,針對大型災難發生時的緊急調度與備援機制;三是「人員賦能」,提升非外科醫師與醫事人員的外傷照護能力,並建立血液供應調度系統。

重症醫學會理事陽光耀指出,災難戰爭發生時,外科醫師在醫院執行手術,災難現場要靠非外科系醫事人員,醫學會已培訓逾300名種子教師,推動重大災害賦能,但相較全國5萬名西醫師與18萬名護理師,能應變者仍有限。他建議,未來醫事人員換照應納入重大災難訓練學分,並呼籲各縣市衛生主管機關積極辦理訓練課程。

立委陳昭姿表示,藥品並非商品,應建立常態機制;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說,健保署已經盤點特殊品項藥品共800多項,已經確定包涵食藥署必要藥品清單的584項,兩署持續保持密切溝通合作。

醫師 醫學會 林靜儀

延伸閱讀

影/病主法簽署率低?林靜儀:檢討流程增加簽署意願

心跳停止後器捐惹議! 林靜儀:擔心家屬受衝擊 下午將說明

迎戰台灣高齡少子化 林靜儀提2大利器

迎高齡與少子化 林靜儀提慢性病與幼兒專責計畫

相關新聞

最大震度3級!台灣南部海域21:58發生規模4.8地震 2縣市有感

中央氣象署發布第108號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台灣南部海域今晚9時58分發生規模4.8地震,地震深度29.4公里。各地最大震...

台鐵西勢-南州站間號誌故障 雙向列車延誤

台鐵南迴線西勢至南州列車今下午4時04分受到號誌故障影響,列車有延誤情形。根據台鐵官網指出,受到潮州站號誌故障影響,上下...

上班族吃超商怎麼選? 譚敦慈讚這「抗癌組合」:WHO也推薦

許多上班族三餐靠超商解決,雖然方便,但也擔心營養不均。對此,「無毒教母」譚敦慈分享她的超商健康吃法,並推薦兩款自己經常選購的組合餐:一是「地瓜+蛋+豆漿」,二是「毛豆+玉米」,其中「毛豆+玉米」更是獲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抗癌組合。

博愛座拍板改名優先席 北捷曝下一步

立法院今天三讀通過將博愛座改為優先席,適用對象也從老弱婦孺改為有實際需求者,相關大眾運輸也得跟進調整,平均日運量200多...

丹娜絲颱風致農損超過26億 台南最慘損失10億

受丹娜絲颱風影響,南部地區農業災情嚴重,據農業部彙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昨統計,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計26億5331...

中南部、各山區15日有較大雨勢 大台北防36度高溫

氣象署今天表示,明天偏西南風,大台北地區防攝氏36度以上高溫,中南部地區會有不定時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各山區雷陣雨,並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