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衝擊醫藥品供應 衛福部應重韌性擬定應變計畫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關稅、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遷與貿易保護主義等,全球醫藥供應鏈面臨重構壓力。在國際局勢詭譎多變之際,衛福部去年提出「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至2027年,將投入總金額76.63億元,凸顯政府對建構醫療體系韌性的重視。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舉辦「台灣韌性醫療整備計畫」公聽會。
長期關注醫藥品供應議題的,東亞政經塾顧問、國會立委助理丁旗源於臉書表示,但目前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未特別強調藥品供應鏈韌性,而除了原料藥外,抗生素、輸注液、血袋及必要藥品在醫療行為中不可或缺;再者,藥品受限於高度監管,相關製造運輸銷售,有別於一般商品,必須盡早整備、及早因應。
丁旗源指出,台灣藥品供應長期仰賴進口,特別是原料藥(API),根據2024年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生技產業白皮書」資料,2023年我國原料藥進口金額為66.29億元,其中約近半數來自中國30.29億元,其次為日本10.06億元與印度8.23億元。
如此高度依賴,意味一旦出口國因政治、疫情或其他因素停止出口,台灣本地的藥品製造便會受到直接衝擊,所以原料藥在醫藥領域中就是具有戰略價值的稀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面對全球藥品原料藥高度集中於中國與印度的現況,台灣亟需思考如何強化自身的醫藥品供應韌性,避免再次重演疫情期間的藥品斷鏈風險。
為穩定醫藥品供應鏈韌性,丁旗源建議,可從下列方向著手,第一、推動在地化製造與產業升級,鼓勵國外藥廠在台投資生產及國內藥廠擴產;第二、建立區域供應聯盟與國際協議,台灣可考慮與理念相近國家,如日、韓、歐盟成員國建立區域醫藥品合作聯盟,共同儲備關鍵原料藥、共享產能。
第三、為提升透明化與資訊即時通報機制,加強現有的全國性藥品供應資訊平台,擴大盤點必要藥品品項,強化公私部門的即時通報與預警機制,協助醫療體系及早準備應對缺藥情況。
最後,鑑於藥品供應涉及公衛、經濟、安全等多面向,建議在總統府層級的「健康台灣委員會」中正式設立「藥品供應穩定小組」,由衛福部主導,跨部會參與,定期檢視藥品供應風險、回應突發事件,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與預警應對方案,以提升政府整體的藥品供應韌性治理能力。
▪️薇帕颱風不侵台又距離遙遠 北部卻陣陣強風 專家曝原因
▪️薇帕颱風增強長胖 花東大豪雨 吳德榮:東半部大量降雨、全台強風
▪️薇帕颱風暴風圈正通過台灣南方 10縣市豪大雨 新竹至彰化背風沉降熱爆
▪️薇帕颱風中午前離台灣最近!東半部嚴防豪雨 海警可望傍晚解除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