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不只是流汗!竟能「訓練」腸道菌抗發炎、防癌

運動的好處,可能比多數人想像中更深遠。醫師張家銘日前在臉書粉專指出,除了幫助心肺與體重管理,規律運動還能透過「肌腸軸」(Muscle-Gut Axis)調節腸道菌相,進一步活化免疫系統、降低發炎反應,甚至有助於預防癌症。
當肌肉收縮時,會釋放出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s)的訊號分子,進一步影響包括大腦、肝臟、脂肪組織及腸道等多個系統。最新研究顯示,長期規律運動可增加腸道內有益菌群,促進多樣性與穩定性,有助於免疫調節及發炎控制。
其中,腸道好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以丁酸(Butyrate)最為關鍵,具有修復腸道屏障、抗發炎、平衡免疫功能的作用。部分研究甚至發現,將運動過後的老鼠糞便移植至久未運動的老鼠體內,受移植者的健康指標也隨之改善,顯示其效應涵蓋整體代謝與肌力調節。
針對現代常見的腸躁症、便祕、腹脹等消化不適問題,張家銘提醒,運動同樣能協助調整腸道蠕動與菌相平衡。此外,運動也能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改善心理壓力,穩定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達到舒壓放鬆效果。
更令人關注的是,運動在癌症預防上的潛力。研究指出,每週累積運動超過250分鐘,可將結腸癌風險降低40%。其防護機制涵蓋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活化、發炎指標下降、丁酸菌增殖等路徑,進一步減少癌前病變及腸道發炎。
不過,研究顯示,至少需維持2至3個月以上的穩定運動,腸道菌相才會有顯著改變,一旦長時間中斷,先前的益處也可能逐漸消退。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團隊嘗試以糞菌移植(FMT)將「運動者的健康菌相」轉移至患者體內,儘管目前僅在特定感染如困難梭狀桿菌中獲得核准,未來有望拓展至更多疾病治療領域。
張家銘最後建議民眾,不妨從每日短暫運動做起,例如每天快走15分鐘、簡單深蹲或居家運動,逐步養成穩定運動習慣。運動不僅是消耗熱量,更是啟動身體自癒與防護系統的重要鑰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