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進入藥物治療時代 醫界聯盟:應推動早篩計畫

近日衛福部核准兩款早期阿茲海默症針劑新藥,即將在國內使用,這項治療為病患帶來新選擇,也象徵台灣邁向失智症精準醫療的新時代。台灣醫界聯盟呼籲,早期且準確診斷是藥物發揮療效的關鍵,應推動全國性早篩計畫。
阿茲海默症針劑新藥新藥上市與啟用,對許多阿茲海默患者帶來希望。亞東醫院預計六月十九日上午完成全國首例自費施打案例,一森診所則可能在前一天就幫患者施打藥物。
延緩阿茲海默氏症失智症的針劑共有兩款,皆為單株抗體:由百健與衛采共同研發的「樂意保」(Leqembi),以及禮來藥廠開發的「欣智樂」(Kisunla)。針對阿茲海默症早期病理機轉,清除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ß),以延緩認知退化,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
「樂意保」每兩周注射一次,後續可改為每月一次,研究顯示可延緩病程約26%;「欣智樂」則為每月施打一次,平均可延緩約35%,並採「固定劑量+固定療程」設計,當類澱粉蛋白斑塊清除達標後可停藥。
新旭生醫創辦人張明奎指出,阿茲海默症有兩大核心病理蛋白──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類澱粉蛋白沉積通常出現在症狀出現之前10到15年,驗出類澱粉蛋白時,患者可能還沒有任何症狀;而Tau蛋白沉積與神經細胞損傷及病情惡化密切相關,一旦驗到Tau蛋白沉積,就是上述兩個藥物介入的時間。
因此,驗到Tau蛋白沉積更具有代表性,尤其是當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纏結時,病情常快速惡化。透過Tau蛋白沉積做為生物標記,醫師可更精準判定病程與治療時機。張明奎也說明,病人腦中Tau蛋白累積的量可以預測這兩項針對類澱粉蛋白治療新藥的治療效果。
目前診斷工具包括:腰椎穿刺檢測腦脊髓液、PET影像檢查,以及新興的血液檢測技術。以新旭生醫研發的APN1607 Tau蛋白顯影劑為例,已在全球進行大規模人體試驗,同時已獲美國FDA快速通道資格(Fast Track Designation),未來有望協助在症狀出現前即完成確診與治療規劃。
台灣醫界聯盟創新生醫政策研究中心指出,面對藥物時代,失智防治策略也須從過去「照護導向」,轉型為「預防與早期介入導向」。政策上應推動全國性早篩計畫,建立「精準篩檢+即早治療」模式,整合基層醫療、社區資源與健保體系,建立血檢初篩、生物標記確認與專科判讀的三層機制。唯有早期診斷、及時介入,才能真正發揮藥物效益,減輕未來社會與醫療的龐大負擔。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