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陣發布首份企業禁止強迫勞動調查 近8成企業盼政府訂指引

台灣勞工陣線今發布台灣首份「台灣企業落實禁止強迫勞動政策」問卷調查報告指出,高達78.3%的企業盼政府提供教育訓練與政策指引,另有近半數企業期盼台灣能參考國際立法經驗,強化相關人權義務規範。勞陣呼籲應儘速訂定明確政策與立法時程,提升企業對人權風險的辨識能力與整體人權保障。
「台灣企業落實禁止強迫勞動政策」問卷調查由勞陣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合作辦理,以經濟部網站公告的「實收資本額五百大企業」為對象,扣除金融控股公司與資產投資公司等非生產型法人機構後,發出問卷320份,並以郵寄、電子郵件及傳真等方式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61份,回收率為19.06%。
調查結果指出,86%企業已制定禁止強迫勞動政策,但僅有18%企業設有專責部門;員工訓練方面,約7成企業為人資或全體員工提供教育,供應商培訓則略低至68.9%,顯示對供應鏈意識教育有待加強。
風險評估層面,70.2%企業針對內部風險進行評估,但針對供應鏈風險僅60.7%。企業對於聘僱移工與其費用掌握程度不足,顯示盡職調查制度化尚待加強,且僅13.6%企業委由第三方進行人權稽核,約3成未實施任何稽核。在申訴與補救面,約7成企業設有內部申訴機制,但過半數無明確處理供應鏈強迫勞動的程序,僅38.6%提供勞工補救措施。
供應鏈管理上,高達80.7%企業表示會將供應商是否有強迫勞動紀錄作為評估依據。此外,透過契約條款介入供應商管理方面,雖有68.9%企業主動納入相關人權要求,但仍有超過3成企業未將此作為正式合約條文,顯示企業對供應鏈人權管理已有一定共識,但制度化、具約束力的實務操作仍有明顯進步空間。
勞陣秘書長孫友聯說,回收問卷以電子業居多,還包括製造業、鋼鐵業等,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面對強迫勞動議題雖有相關聲明,但企業政策非來自國內規範,而是來自國外法規、品牌商行為準則的要求。
他也說,調查顯示分別有78.3%企業希望政府訂立企業人權政策指引、提供教育訓練課程協助企業掌握國際趨勢,也有46.7%企業期待政府效仿國際立法,規範企業尊重人權義務。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體,必須盡快跟上國際腳步,才譨讓企業有所遵循依據。
國家人權委員會執行秘書鄒筱涵說,企業人權必須從法制面、外部公眾力量、企業內部達成。這61份回收問卷非常有意義,代表國內企業在落實禁止強迫勞動政策上仍有精進空間。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則說,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預計2027年上路,現在已經2025年,經濟部的「台灣供應鏈企業尊重人權指引」至今未發布,讓台灣企業暴露在全球供應鏈風險當中,恐遭其他國家法律調查。
她表示,報告指出近7成企業未進行內部強迫勞動風險辨識,即便有,也僅以超時工作為主,鮮少關注移工面臨的抵債勞務、扣留身份文件、濫用弱勢處境,企業可能根本不知如何辨識強迫勞動風險,這應是勞動部責任。
勞陣副秘書長楊書瑋表示,唯有制度化落實人權政策、強化政府、企業及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機制,才能有效防制強迫勞動、保障勞工尊嚴,並提升台灣企業在國際永續治理體系中的競爭力與信譽。
勞陣提出5點建議,包括強化企業專責機制與治理架構,將人權政策納入公司治理;擴大訓練對象至供應商與移工聘僱實務;制定標準化風險評估與第三方稽核程序;建置具匿名性、無報復風險之申訴與補救機制,以及政府應持續提供法規指引、制度輔導、獎勵機制,並推動產業共同實踐平台與人權政策模板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