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獨立 生活導師扮橋梁
台灣每年約增3000名神經多樣性孩子,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引進「生活導師」概念,透過心理師或「資深」師長扮橋梁,提供高度個人化支持策略,幫助孩子獨立。
神經多樣性是國際間認同概念,強調每個人的大腦發育有其獨特性,包括自閉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情緒障礙等。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中心主任、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籌備會召集人甄瑞興醫師今天向媒體說明,歐美、日本已將好發於青少年的情緒障礙疾病,統稱「神經多樣性」。
甄瑞興說,神經多樣性孩子的腦部發育較慢、連結性較低,家長及早陪同治療,接受藥物及心理諮商非常重要,但台灣僅20%正在接受治療,8成孩子仍未被醫療體系接住,主要與家長害怕面對有關;但未治療的孩子13歲後,易受外界環境刺激,誘發憂鬱、焦慮、自閉等行為。
除了醫療支持,甄瑞興認為,學校老師、家長的診間外陪伴細節,也非常重要,無奈台灣診間與教室、家庭仍有「間隔」,協會首度引進「青少年生活導師制度」概念,盼作為橋梁,串連起診間照護與家庭、學校照顧。
他表示,「生活導師」是心理師或「資深」神經多樣性孩子的家長、老師,對神經多樣性孩子提供高度個人化支持策略,協助建立規律生活模式。
與自閉症孩子一同遠赴美國的張媽媽表示,協助孩子制定日常作息、分解任務、時間管理,透過角色扮演、實境模擬等,強化人際互動,促進社交技能、溝通能力。
亞東醫院聯合國教聯盟、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將於21日在亞東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辦「2025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國際研討會」,首度引進美國與香港的「生活導師」概念,深入探討「青少年生活導師制度」對情緒障礙孩童的協助。
【2025報稅季來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