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阿茲海默症治療曙光 亞東醫院19日施打全台第一針

衛福部統計,全台失智症患者達35萬人,其中約7成是阿茲海默症,以往失智症沒有藥物治療,經藥廠研發,衛福部日前核准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以清除腦中致病的類澱粉蛋白,延緩病程。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今天表示,新藥一抵台即投入臨床使用,該院預計於6月19日施打全台第一針。
目前延緩阿茲海默氏症失智症患者藥物,是由美國與日本合作研發的「樂意保(LEQEMBI)」與美國禮來藥廠的「欣智樂(KISUNLA)」。「樂意保」每兩周注射一次,之後可延長為每月施打,研究顯示可延緩病程約26%;「欣智樂」每月施打一次,平均可延緩病情約35%,兩款針劑已於今年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
甄瑞興指出,台灣阿茲海默症失智患者約20萬人,但新藥僅限用於類澱粉蛋白沉積所致的輕度認知障礙與初期阿茲海默症,並須有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的影像證據,一旦病程進入中度以上,或為血管型、路易氏體型等其他類型失智症,則無法使用,因此評估可以使用患者約10萬人。
甄瑞興說,兩款新藥均有腦出血與腦水腫風險,根據臨床資料,約3%的患者可能出現點狀出血,0.7%出現神經反應變慢,而曾中風、腦部微出血,或同時帶有兩個APOE ε4等位基因的患者,因副作用風險較高,也不建議施打。
對於患者來說,更大的現實壓力來自費用,一年療程費用上看百萬元。甄瑞興說,若加上前期影像、基因等檢查費用,因全是自費,對多數家庭是一大負擔。
至於未來治療趨勢,甄瑞興提到,除了目前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清除療法外,另一條重要研究主軸為「Tau(滔)蛋白抗體治療」,目前仍在研發階段,若未來能與現有藥物合併使用,理論上能讓病人維持穩定期更長。
【2025報稅季來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