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光家族承接三越伊勢丹股權 兆豐銀融資55億元助陣

灰濛濛罩不住…比PM2.5危害更深的PM0.1 小心全身遭殃

婦產科三大醫學會與兩個醫師團體呼籲,超細懸浮微粒(PM0.1)應納入管控 。
記者廖靜清/攝影
婦產科三大醫學會與兩個醫師團體呼籲,超細懸浮微粒(PM0.1)應納入管控 。 記者廖靜清/攝影

細懸浮微粒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訂為一級致癌物,吸進體內會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各器官,引發系統性發炎反應。直徑小於1超細懸浮微粒(PM0.1),更容易深入肺部以及血液,對人體危害更大。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表示,吸入PM0.1無法代謝排出,產婦也會透過胎盤影響胎兒發育。

葉光芃指出,歐盟於2008年開始實施空氣質量標準,控管年均PM2.5濃度上限,會員國都要提出具體解決方案。近年來,PM2.5引起國人極大關注。除了是致癌因子,PM2.5可穿透肺泡進入微血管,經由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增加心血管疾病、加劇呼吸道疾病及死亡率

根據國衛院研究報告,我國在納入PM2.5管控後,近10年空氣汙染狀況有所改善,相關慢性病死亡率也隨之下降,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葉光芃認為,進一步應將PM0.1納入管控,因為99%的空氣汙染顆粒都是超細懸浮微粒,幾乎無孔不入。

「台灣每年可能至少一萬人死於超細懸浮微粒。」葉光芃指出,PM0.1的顆粒直徑不及頭髮的千分之一,比PM2.5更危險。以加拿大為例,2021年的PM2.5年均值6.1微克/立方米,是全球空品最佳國家之一。但去年發表的最新研究,加拿大最大的多倫多及蒙特婁,每年因超細懸浮微粒暴露的非意外死亡人數占比,分別高達4.8%和5.3%。

葉光芃說,這項數據可說是PM0.1管控的全球推進,奠定了指標性的醫學基礎。保守假設若台灣的超細懸浮微粒暴露情境相似,比較推估換算,2023年度我國非意外死亡人數近20萬人(198,512人),意即台灣每年約有9529人至1萬511人的非意外死亡,可歸因於戶外超細懸浮微粒。

經過全民共同努力,PM2.5管控成效漸佳,PM2.5年均值從有數據可考的2008年的33.5微克/立方米,降為2024年的14.2微克/立方米,降幅19.3微克/立方米。以AQLI(空品改善如何延長壽命的指數)換算,國人平均多活了1.93歲。六都中,高雄人多活2.76歲、台南人多活2.42歲。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台灣出生人口年年創新低,每個新生兒健康更加重要。而生得少,小孩更要長得好,要有健康的下一代,必需先有健康的母體,避開不良環境影響因子就很重要。以空汙為例,當這些微小粒子進入人體,就會因異物入侵引起發炎反應,易增加流產、早產。

細懸浮微粒 死亡率 PM2.5

延伸閱讀

落實2028無煤中火 中市府:中火應逐年實施減煤

空汙來源多 彭啓明:室內用吸塵器PM2.5也會大增

影/環團舉行汰煤氣候集會 呼籲團結支持2028無煤中火

環團立法院前疾呼:2028無煤中火一定做得到

相關新聞

冰箱裡不能沒它!高麗菜含「特別成分」超護身 醫師推5煮法輕鬆上桌

高麗菜價格親民、料理多變,是台灣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常見食材。而在營養醫學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劉博仁醫師,更公開表示自家冰箱幾乎全年備有高麗菜,不只是因為好保存、好烹煮,更重要的是它對人體健康益處多多,尤其在保護腸胃與抗癌方面展現功效。

午後雷陣雨開炸 8縣市慎防大雨雷擊及強風

午後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中央氣象署發布大雨特報,今天中南部、花蓮及台東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注意雷擊...

阿嬤碎念不入座、遊覽車被驅離 狂美交響管樂團團長怒:不去屏東了

狂美交響管樂團14日赴屏東演藝廳首演「宮崎駿動畫配樂2」音樂會,席間兩名觀眾在遲到入場後,其中的一名女性長輩因為座位未與同行者連號,拒絕入坐,讓團長謝韋民氣到中斷表演

全身痠痛如遭輾壓…女大生因「慢性發炎」長期受苦 醫揭4元凶

一名年輕女大學生長期出現全身痠痛、無力與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曾多次就醫卻遲遲無法找出病因。在長輩的建議下接受功能醫學評估後,才發現問題可能源自於體內「慢性發炎」。醫師指出,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久坐不運動與高糖飲食,都是導致慢性發炎的關鍵因素。

影/北捷板南線車門異常…調整班距 轉乘站月台爆滿人潮 民眾罵翻了

北捷板南線今早8時左右發生列車異常狀況,影響班距運行,由於正值上班及上學的尖峰時間,除了轉乘的站點的月台層塞滿人潮外,一...

要出梅了?粉專:今午後雷雨近期最旺盛 周三起進入標準夏天

今天出門要帶傘。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表示,氣象署最新預報顯示,今天台灣上空大氣環境極度不穩定,各地準備交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