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國反川抗爭延燒!為何示威都用「墨西哥旗」?

「金曲製造機」陳彼得在大陸辭世 享壽 82歲!劉文正、崔苔菁都唱過他的歌

陸頂尖大學撤銷英語系 轉向發展「專業+外語」跨域人才

中南部雪上加霜!神經內科住院醫「招51人來38人」 嘉義長庚限縮收腦中風患者

灣腦中風會理事長陳龍表示,今年神經內科招收住院醫師容額為51人,初期僅招募到38人,中南部招生又特別差,造成雪上加霜、惡性循環。本報系資料照片
灣腦中風會理事長陳龍表示,今年神經內科招收住院醫師容額為51人,初期僅招募到38人,中南部招生又特別差,造成雪上加霜、惡性循環。本報系資料照片

嘉義長庚是雲嘉南地區腦中風動脈取栓患者的最後後送中心,如今卻要求每晚10時至隔日上午7時,限縮收治腦中風患者。台灣腦中風會理事長陳龍表示,神經內科住院醫師今年預計招收51人,剛開始只來38人,中南部特別差,學會今晚將與雲嘉南6位醫師舉行緊息視訊會議,了解需求,若涉及建議事項將交由衛福部協助。

衛福部健保署為照顧腦中風患者,近年來陸續放寬腦動脈取栓、靜脈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時間、適用對象,並提高健保給付,但治療每位患者都需耗用大量醫師心力,隨著患者人數增加,幾乎所有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都須在急診待命,以便患者到達急診後就能立即評估,甚至在人力不足的醫院,醫師須一邊看門診、一邊急診待命,長期下來,承受很大的壓力。

陳龍說,若依目前情形,一個晚上常需評估三名患者,許多神經內科醫師平均執業年齡都滿大的,當整夜值班完全不用睡覺,隔天白天又有門診,對於一名50歲以上的醫師來說,體力的負荷相當沉重,「有時候這不是給錢,大家就願意做」。當嘉義長庚神經內科醫師發出此訊息,感覺醫師是已經「燃燒殆盡」了。

陳龍指出,以北區來說,可以為腦中風患者進行動脈取栓的醫院,包括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共有18家,而雲嘉南地區靠近北邊有有雲林台大醫院、嘉義長庚、柳營奇美,南邊有成大醫院、奇美醫院,但神經內科醫師除了救治腦中風,還有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動作障礙等患者需要照顧。

陳龍指出,但今年神經內科招收住院醫師容額為51人,初期僅招募到38人,中南部招生又特別差,造成雪上加霜、惡性循環。不少住院醫師甚至訓練完就去開業,過去就曾有醫學中心醫師,其該屆只有一個人留下來當醫院的醫師,再不改善,「未來照顧你的醫師會比你更老」。

陳龍說,雲嘉南只是其中一個地區,除了雙北、高雄神內醫師較沒有問題外,像屏東、花蓮 、台東等地,醫師量也不太夠,因此,學會今晚就會跟雲嘉南地區的6名醫師盡快視訊開會,看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地方,會後也會提出相關建議要求衛福部協助,甚至不排除召開公聽會。

台灣神經重症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說,這是全台灣的問題且這不是單一科別的問題,是整個急重症都有關係、都有影響,主要是台灣目前急重症醫師相對勞力付出跟所得差距太大,必須用健保去通盤考量,從根本去解決,只能這樣,否則轉診等措施幫助不大,需要衛福部出面處理。

醫師 醫學中心 衛福部 腦中風 患者

延伸閱讀

「很多人撐不住」急診不只出走 專家嘆:年輕人走光、醫平均年齡增加

腦中風取栓救命陷困境!神經科、急診人力吃緊 醫曝急診壅塞「增1類患者」

急診醫師斷崖式流失 醫界更憂平均年齡升

醫療環境惡化醫師人力短缺?嘉義長庚神內主任:簡訊只是談分流的重要

相關新聞

全身痠痛如遭輾壓…女大生因「慢性發炎」長期受苦 醫揭4元凶

一名年輕女大學生長期出現全身痠痛、無力與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曾多次就醫卻遲遲無法找出病因。在長輩的建議下接受功能醫學評估後,才發現問題可能源自於體內「慢性發炎」。醫師指出,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久坐不運動與高糖飲食,都是導致慢性發炎的關鍵因素。

影/北捷板南線車門異常…調整班距 轉乘站月台爆滿人潮 民眾罵翻了

北捷板南線今早8時左右發生列車異常狀況,影響班距運行,由於正值上班及上學的尖峰時間,除了轉乘的站點的月台層塞滿人潮外,一...

要出梅了?粉專:今午後雷雨近期最旺盛 周三起進入標準夏天

今天出門要帶傘。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表示,氣象署最新預報顯示,今天台灣上空大氣環境極度不穩定,各地準備交手...

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43年居首 自殺隔14年再上榜

衛福部昨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

求善終、生死兩相安 醫師:做好安寧醫療四大人生課題

人生的終站是死亡,要如何面對,許多人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安寧緩和醫療(臨終關懷)是針對末期病人的醫療服務,台大醫院金山分院...

睡夢中驚醒!花蓮5:07發生規模4.2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發布第101號顯著有感地震報告,花蓮今清晨5時07分發生規模4.2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地震深度14.6...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