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殲滅「創意私房」 發起人「老馬」旗下幹部、帳房全再遭起訴

普發一萬才三讀通過…詐團搶先寄假簡訊騙個資 刑事局急警告

高三生解脫了!114分科測驗落幕「8科試題解答一覽」 對完答案迎接暑假

糖尿病風險不只在血糖!「發炎記憶」藏身免疫細胞 恐成慢性病元兇

醫師建議,日常可透過冥想、散步、深呼吸幫助免疫系統「冷靜下來」。示意圖/ingimage
醫師建議,日常可透過冥想、散步、深呼吸幫助免疫系統「冷靜下來」。示意圖/ingimage

隨著研究深入,醫界發現糖尿病引發的健康風險,並不止於血糖指數,而是可能早已悄悄改寫身體深處的免疫細胞記憶,導致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成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揮之不去的根源。

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日前在臉書粉專表示,這項觀點源自近年被廣泛討論的「訓練型免疫」(trained immunity)理論。簡單來說,長期高血糖、高油脂飲食、壓力等因素,會讓免疫細胞「學會發炎」,並將這段經歷牢牢記住,就算後續血糖恢復正常,這種「發炎記憶」仍可能不時發作。

醫學上早已證實,慢性高血糖環境會引發身體低度發炎,進一步損害血管與神經。不過近年研究發現,這些發炎現象不只是短暫反應,而是透過「表觀遺傳」方式改變免疫細胞的行為模式,連負責製造免疫細胞的骨髓幹細胞也會受到影響,生出來的細胞容易暴衝、愛發炎。

更令人關注的是,即使病人血糖、血脂控制得宜,只要身體曾經歷過肥胖、壓力或不健康飲食,這些「發炎指令」仍可能殘存在細胞裡,導致身體反覆進入炎症狀態,也因此提高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病風險。

醫師強調,對抗這類深層的「免疫記仇」機制,並不能靠壓制,而需透過調整生活習慣「重教」免疫細胞。改變的關鍵包括三大面向:

1.飲食重建記憶:多攝取抗發炎食材如莓果、橄欖油、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避免高糖、高油、低纖的西式飲食,逐步替換免疫細胞的記憶劇本。

2.穩定血糖波動:不只是追求漂亮的HbA1c,而是避免血糖大起大落。建議飯前吃蔬菜、遠離含糖飲料,讓身體保持穩定狀態。

3.管理壓力與睡眠:睡眠不足、長期焦慮會讓免疫系統過度緊繃。日常可透過冥想、散步、深呼吸幫助免疫系統「冷靜下來」。

除了生活介入,部分藥物也證實具干預「壞記憶」的潛力,例如降血糖藥物二甲雙胍(Metformin)與降血脂的Statins(他汀類),皆可能對免疫系統產生正面調節。未來醫界正朝向研發針對免疫細胞記憶的「精準治療」,期待能從根本改善慢性病體質。

不過專家提醒,健康管理不能只看血糖、膽固醇等數據,「真正的轉變是細胞學會放下過去的警戒模式」。只要持之以恆地改善生活方式,每一次運動、每一頓平衡飲食,都是在重新教育免疫細胞、改寫發炎記憶的重要一步。

血脂 膽固醇 糖尿病 健康飲食

延伸閱讀

控血糖又不失禮 醫師揭「大餐前小動作」助攻減重不破功

40歲婦患糖尿病…一症狀誤判「病情變好」 不到十年就洗腎又失明

老得快是因為「無感壓力」 醫:高壓恐打亂血糖平衡

皮膚暗藏疾病前兆?身體出現「3異狀」恐為糖尿病警訊

相關新聞

獨/員工旅遊住墾丁凱撒疑食物中毒 屏東縣衛生局調查結果出爐!

新北市某公司員工旅遊6月22日入住墾丁凱撒飯店,發生7人疑食品中毒案,屏東縣衛生局上月23日接獲高市衛生局通報後展開調查...

海象不佳影響 小三通金廈航線今上午起停航

受到金廈海域海象不佳影響,金門縣港務處今天上午公告,小三通客運金門水頭至廈門五通航線自08時50分起全面停航,提醒計劃搭...

崩潰!清水服務區遭檢舉清潔員「拿拖把擦桌子」 統一超商回應了

「全台最美服務區」去年與全台消費者正式見面後,立刻受到每天數以萬計過往遊客的青睞,但是日前有民眾拍下,清潔人員竟用拖把拖...

快訊/台鐵二水林內段路基流失雙線不通 數百乘客遊覽車接駁

雲林縣今日上午11時開始豪雨不斷,台鐵二水到林內間(K255+200)受豪大雨影響,下午路線掏空造成雙線不通,下午3時在...

比藥物更有效!醫曝每天「1動作」促進身體代謝 抗癌又控糖

「冷到發抖,讓身體吃點苦」可能成為控糖抗癌新關鍵。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近日在臉書發文,引述最新研究指出:讓身體冷一點、抖一下,竟可能啟動身體代謝系統,喚醒棕色脂肪,讓細胞重新學會「怎麼用糖、怎麼省糖」,不只能降血糖、降血壓,甚至能讓癌細胞「餓死」。

彰化雷雨交加多處淹水 氣象署曝原因:西南風+低壓帶輻合影響

丹娜絲颱風遠離,但彰化今早卻出現驚人雨勢,多個鄉鎮都被列入淹水一級警戒。中央氣象署表示,受到西南風影響,加上大低壓帶輻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