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融合切片技術助攻攝護腺癌診斷 提升確診率20%

攝護腺癌好發於中老年男性,早期多無明顯症狀,易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台北慈濟醫院導入影像融合切片技術,結合MRI與超音波定位,有效提升診斷準確率並降低感染風險。醫師指出,該技術比傳統切片更精準,可望減少誤判與重複檢查,提升早期治癒率。
79歲黃先生多年受攝護腺肥大困擾,2018年因PSA指數升高接受傳統切片卻未發現異常,未料2022年症狀再現且PSA升至10 ng/mL。經慈濟醫院進一步以MRI檢查發現多處可疑病灶,改採影像融合導引切片,最終確診早期攝護腺癌,順利接受手術,目前持續追蹤兩年未見復發。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鐘伯恩說明,傳統經直腸切片方式類似「盲抽」,易有誤差,MRI雖能找出病灶,卻難即時定位;影像融合技術則可先以MRI標記病灶,再與即時超音波影像疊合進行導引切片,精準定位目標區域,並採經會陰進針方式,降低敗血症與感染風險。
研究顯示,若融合誤差超過5%,易低估病灶分期。使用軟體輔助影像融合切片,癌症診斷率可提升約20%。相關成果已刊登於《The Journal of Urology》與《Urological Science》。
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常見於50歲以上族群。鐘伯恩提醒,若PSA異常超過兩次,應儘早安排MRI與融合切片評估,掌握早期治療時機,提升治癒率、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根據統計,早期侷限型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可達近100%。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