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全台230萬名糖友健康 醫曝「控糖族」黃金進食法則

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長者多有三高問題,其中,全國糖尿病患者約高達230萬人,控糖為當務之急。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臉書表示,但許多糖尿病患為控制血糖,多採忌口方式,孰不知「正確的飲食順序」,可讓控糖事半功倍,但若進食順序錯了,血糖將像雲霄飛車,忽高忽低,恐大大增加脂肪肝、糖尿病、甚至心血管疾病等機會。
張家銘說,門診裡他常聽到熟悉的抱怨,「張醫師,我真的吃不多啊,為什麼血糖還是控制不好?」我們總以為血糖高,一定是吃太多、吃太甜,但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其實「吃的順序」才是我們常常忽略的關鍵。
目前研究已證實,當先吃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像是白飯、果汁、麵包,血糖會快速上升,胰島素會大量分泌,結果就是,過了沒多久又餓了,還讓胰島素愈來愈不聽使喚。長期下來,血糖開始飆高,脂肪堆積在肚子,還可能引發脂肪肝、糖尿病、甚至心血管疾病。
張家銘說,比起一口氣把整份便當嗑完,或早餐配著手搖飲迅速解決,有沒有想過,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能讓血糖大不相同?對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的人來說,這不只是餐桌上的小事,而是一場代謝的隱形關鍵。當把吃飯的順序「倒過來」,不只血糖升得慢,胰島素的分泌也會溫和許多,這種吃法的效果,在臨床實驗中,竟然媲美一線降糖藥物,且沒有任何副作用。
吃飯時先吃蔬菜與蛋白質、後吃澱粉的順序,為什麼能幫助降血糖?張家銘指出,首先,先吃青花菜、地瓜葉、海帶芽等蔬菜,其膳食纖維會先築一道牆,讓後續吃進來的白飯、麵條等澱粉,被慢慢消化、慢慢吸收,以減緩糖分吸收;其次,再吃胸肉、豆腐、蛋等蛋白質,可以延緩胃排空、促進飽足感,如此幫「消化系統踩剎車」,讓消化流程慢下來,不會出現餐後血糖大起大落的情況。
張家銘說,吃飯最後再吃白飯、麵條等澱粉,血糖反應就會溫和許多,不會造成大起大落的壓力,並有助整體胰島素負荷減輕,胰臟壓力也跟著降低,這對於想改善胰島素阻抗、延緩糖尿病發生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吃飯順序,不只降血糖,餐後也不再昏昏欲睡,還能減少情緒波動與暴食慾望。
張家銘指出,一項刊登在「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結果,其由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進行的一項交叉設計臨床試驗指出,當受試者(第2型糖尿病患者)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時,餐後30分鐘血糖下降28.6%,餐後60分鐘下降36.7%,2小時內整體血糖曲線面積(iAUC)下降達 73%,胰島素分泌量也同步大幅減少。
張家銘提醒,與其一口氣狼吞虎嚥,不如慢一點、順一點,讓蔬菜與蛋白質先進場,替血糖鋪好路,再讓澱粉慢慢進來。這個順序將引導身體和諧演出一場穩定的血糖節奏,是日常就能做到的「代謝溫柔革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