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吃粽子應景 醫師教你4招吃完不會腸胃不適

端午節將至,南部粽、北部粽到鹼粽都相當美味,然而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張福銘提醒,粽子雖美味,但在夏季高溫與濕熱氣候下,若攝取過多,恐引發腸胃不適、消化困難、膽囊發炎,甚至腸阻塞等問題,建議民眾適量食用並注意搭配方式,才能吃得開心又安心。
張福銘說,粽子多以糯米為主不易被消化,對腸胃蠕動與膽囊排空功能都是挑戰。再加上常見內餡如紅燒肉、鹹蛋黃等高油高脂,容易造成腹脹、便秘、腹瀉,甚至誘發胃食道逆流或膽囊發炎。特別是腸胃蠕動功能退化的長者、曾動過腹部或婦科手術的民眾,都是屬於腸阻塞的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持續性嘔吐、無法解便、排氣、腹部劇痛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避免腸道問題繼續惡化。
另外地中海型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是客家族群中,較常見的遺傳疾病,因患者的紅血球比較脆弱,容易造成脾腫大、膽沙沉積與膽結石風險。張福銘提醒,如果過量攝取像是傳統粽子這類油膩食物,可能誘發急性膽囊炎,因此在食用上要特別留意粽子的攝取量與種類。
張福銘說,粽子可選擇糙米、五穀米等含膳食纖維的穀類,幫助腸胃蠕動。內餡可改用瘦肉、菇類、豆干等低油脂食材;建議一次食用半顆至一顆粽子即可,搭配大量蔬菜、水果或優格,有助油脂代謝與腸胃順暢。
張福銘表示,糯米黏性高,透過充分咀嚼、讓唾液幫忙分解,有效減少腸胃負擔,降低腹脹與消化不良的風險。且晚間腸胃蠕動變慢,粽子不易消化,建議午餐時段享用粽子,讓腸胃有充足時間代謝、吸收。
端午節期間氣候悶熱潮濕,食物更易腐敗,提高細菌性腸胃炎風險,祭拜的供品若未能即時妥善保存,加上食用過多冰品和外食,皆可能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菌趁虛而入,引發腹瀉、發燒等症狀。飲酒也要適量,不然可能引發肝功能惡化或腹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