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雨炸高雄畫面曝!她搭小黃上班笑「岸上好多人」 1.8萬人按讚

以色列空襲後…伊朗宣布退出與美核談判 官員強硬回應:毫無意義

逢甲大學樹倒壓死男大生 女友全程目睹盼叫醒愛人無奈喚不回

熱傷害不只中暑也可能「燒壞大腦」 醫:悶熱增加焦躁

近日氣溫屢屢超過30℃,醫師呼籲小心熱傷害,尤其傷腦。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氣溫屢屢超過30℃,醫師呼籲小心熱傷害,尤其傷腦。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截至18日,熱傷害就診統計271人次,相較於去年整個5月總計170人次,人數大幅增加,而光是5月18日就達26人次。衛福部提醒,近日已進入夏天的高溫氣候,切記「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三要訣,預防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高溫熱傷害發生。

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熱傷害不只會中暑,也可能傷到大腦。距離端午節還有一小段時間,氣候已經又濕又熱,高溫警報響起,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防曬、防中暑,卻忽略了高溫會「燒壞」大腦。尤其大量出汗加速消耗體內水分、鹽分,恐導致腦部供血不足,真的很「傷腦筋」。

黃軒在臉書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案例,高溫燒腦是有科學根據的醫學警訊,研究顯示,高溫會影響腦部的血流分佈與神經傳導,導致注意力、記憶力與判斷力下降。他指出,大腦是最怕熱的器官之一,當陽光直接暴曬頭部時,很容易使人的腦膜充血,讓腦袋當機。

他提醒,當身體無法有效散熱時,核心體溫上升將進一步擾亂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所謂的「熱性譫妄」(heat delirium)與認知混亂。有些人一到夏天,變得特別煩躁、易怒,黃軒以美國一項研究分析,高溫會影響神經傳導素的平衡,也會改變腦內多巴胺與血清素濃度,提高焦慮與衝動行為的風險

一項針對建築工人與外送員的研究發現,在超過攝氏35 °C的工作環境下,執行力、反應速度與語言處理能力皆顯著下降。另外,有研究顯示,持續熱暴露可能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上升有關,推測與熱引發的慢性神經發炎與腦部血管損傷有關。

哪些人要特別小心熱傷害?黃軒指出,老年人(腦血流調節能力下降)、幼童(體溫調節系統未發展完全)、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長時間在戶外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這些族群對熱的耐受性較低,更容易出現神智不清、語無倫次、甚至意識喪失等危險症狀。

除了高危險群之外,黃軒建議日常生活注意降溫5要點,散發身體的熱能。

1.穿透氣衣物、使用冷毛巾敷頸後與額頭,能幫助大腦散熱。

2.多喝水、少喝酒,酒精會擴張血管、增加脫水風險,反而讓熱更容易傷身。

3.定時進室內避暑,每小時至少找機會進冷氣房休息10至15分鐘。

4.避免高溫時段活動,尤其是上午11點到下午3點,是最危險的熱時段。

5.出現頭痛、暈眩、講話語意不清等情況,立刻降溫就醫。

高溫 風險

延伸閱讀

躺進ICU才後悔!重症醫曝:大家都低估了這病的危險性

記性差?營養師分享3種「護腦食物」防失智:讓大腦逆齡

馬桶竟是健康的照妖鏡 排便排尿五大異常恐藏肝病警訊

前十名沒有美國!2025全球智商排行出爐 台灣緊追「這國家」排行第二

相關新聞

賴政府執政一周年 農業部盤點農保、外銷等政策成果

賴清德總統今天就職滿一周年,農業部細數這一年來的施政成果,包含讓每一位實際從農者都能加入農保、獲新加坡同意我國生鮮豬肉進...

孕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恐影響胎兒腎臟健康

孕期用藥須審慎,高雄長庚醫院最新研究揭示,孕婦若於中、晚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子女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將顯著增加。此...

雨彈狂炸高雄水溝出現「新神獸」 大學生問:能放颱風假?

高雄從昨天深夜到今天上午遭雨彈狂炸,陸續出現道路淹積水災情,有網友駕車上班到路成泥流河,三鳳宮前的幸福川快溢出道路,高雄...

影/大雷雨南橫公路交通中斷 高市緊急宣布:桃源4里停班1校停課

高雄各地今早大雨不停,台20南橫公路勤和路段便道預警性封路,復興里以上部落交通中斷,高市府宣布,桃源區復興里、拉芙蘭里、...

全台雨勢回波圖南部一片紅 這三縣市正在下大雷雨

受蝴蝶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幾乎全台壟罩在雲雨圈中,高雄從昨深夜到清晨遭暴雨狂炸,中央氣象署今天上午持續針對高雄市、屏東縣、...

飛釜山航班疑降錯跑道 華航致歉並自主調查 

前機師詹姆士(王天傑)昨晚在直播時表示,華航CI186台北桃園-釜山昨天在降落釜山機場時,降錯跑道。華航今天證實,CI1...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