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痠、痛大不同 中研院新發現顛覆醫界
絕大部分民眾將「痠」、「痛」混為一談,難以區分,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最新發現,這兩種感覺係由不同的神經路徑負責。研究結果顛覆了醫學界長達半世紀的既定認知,特別的是,團隊取自台語「痠(sng)」的發音,創出Sngception(痠覺)全新醫學名詞。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率領研究團隊,透過特定化學物質刺激神經,證實了誘發「痠」感的神經」並非傳統所認知的痛覺神經,而是屬於本體感覺神經系統的一部分,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陳志成表示,受到語言與文化差異,西方醫學將痠與痛視為同一類感覺,忽略東亞語言中存在的區別,該項研究發表後,團隊創造Sngception(痠覺)一詞,取自台語「痠(sng)」的發音,日後被醫界沿用,有望奠定台灣在國際神經科學領域的話語權。團隊正制定「痠覺詞彙」,重新建構痠覺醫學、痛覺醫學。
該研究發現,當本體感覺神經被過度活化時,會因組織酸化而產生痠感,這類感覺不僅不同於痛覺,也較不容易引起逃避反應,反而促使人尋求舒緩,例如按摩、伸展。
研究團隊擬定出「痠覺量表」,目前已運用於北醫、萬芳醫院與雙和醫院等門診,協助臨床醫師釐清病患所訴症狀。隨著痠與痛感知路徑的區分,有望強化精準診斷與治療策略,特別是在肌肉痠痛、慢性疲勞等長期症狀管理上,提升醫療效能。
台灣每年健保止痛藥物支出超過兩千億元,陳志成表示,如能精準地區分痠與痛,將可大幅減少無效用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