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正常進食的依靠 專家揭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挑選指南

中風、癌症等患者治療期間,如因為化療想吐,或是肌肉量還沒有恢復等因素,難以從一般食品中獲得營養,然而,身體已經虛弱狀況下,若再不補充營養,不止不能繼續完成療程,更可能讓病情惡化,因此必須仰賴「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作為補充。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蕭惠文表示,「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是指當病人因生理功能失調,導致無法進食、消化、吸收或代謝一般食品或食品中特定營養成分,或醫學上認定有其他特殊營養需求,且不易透過日常飲食調整所獲取時,可作為病人單一營養來源或部分營養補充的配方食品,例如糖尿病、癌症及腎臟病人等適用的配方食品。

蕭惠文說,由於食用對象多為體質較敏感者,因此管理上比其他食品更為嚴格,上市前要經過查驗登記,查驗團隊由醫師、營養師等專家組成,並且針對報告、安全性等資料審查,取得許可文件後才可以加工調配。目前食藥署核准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有373件,可經由食藥署網站查詢。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技術主任蔡一賢說,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依照可否作為單一營養來源區分,各有2類別。「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分為「營養均衡完整」配方食品,讓無法從飲食獲得足夠熱量者補充,以及「營養調整完整」配方食品,是依照病人需求增減特定營養素,如針對糖尿病患者設計的碳水化合物比例會降低。

若為「不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即不可以完全只喝配方食品,也有2類別,一個是「營養調整補充」配方食品,根據特定營養需求提供部分營養,以及「特殊單素」配方食品,僅提供特定疾病或代謝所需的特殊單素。

蔡一賢呼籲,不論哪一種「特定疾病配方食品」都是針對「特定疾病」一般健康民眾切勿當作保養使用,應該優先從新鮮食品獲得營養。她也提醒,由於多數患者有共病,因此使用「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應該先諮詢醫師、營養師意見,並且根據疾病進程調整食用內容。

蔡一賢說,「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外包裝,除應符合一般包裝食品規定標示事項外,同時要標示「適用對象」、「開封前後保存方法」、「使用方法及用量」、「本品屬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不適合一般人食用,須經過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使用」、「多食對改善此類疾病並無幫助」及「本品非供靜脈注射用」或等同意義詞句;此外,今年起必須在外包裝正面處,顯著標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字樣。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因食用對象族群敏感,管理較其他食品嚴格。圖/食藥署提供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因食用對象族群敏感,管理較其他食品嚴格。圖/食藥署提供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外包裝應注意事項。圖/食藥署提供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外包裝應注意事項。圖/食藥署提供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依照內容物營養成分分類。圖/食藥署提供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依照內容物營養成分分類。圖/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今日開記者會說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挑選注意事項,由左至右分別為食藥署食品組蕭惠文副組長、食藥署林金富副署長、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蔡一賢技術主任。記者李青縈/攝影
食藥署今日開記者會說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挑選注意事項,由左至右分別為食藥署食品組蕭惠文副組長、食藥署林金富副署長、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蔡一賢技術主任。記者李青縈/攝影

患者 醫師 食藥署

延伸閱讀

46歲健康女子動脈沒阻塞卻心臟病發作!專家籲易被忽視的早期徵兆

醫中部分負擔擬調升至20% 專家:落實3配套強化分級

教養子女不當施虐 專家建議「停看聽」

台中大里母女3人葬身火窟 消防專家:住警器一定要裝!

相關新聞

就醫診察支付標準 健保署擬修改

醫界、民團呼籲,衛福部健保署應盡速修訂診察費等相關支付標準,落實「不同工、不同酬」等目的。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表示,...

北捷列車飄燒焦味 民眾按緊急鈴…初步研判這原因造成

北捷江子翠站到龍山寺站,今天下午列車傳出燒焦味,民眾憂心列車異常,按下緊急按鈕。北捷說明,列車設備正常,初步研判是執行手...

乘客搭商務艙吃到發霉草莓 長榮航空致歉:已加強品管

長榮航空遭爆食安問題,一名搭乘搭乘商務艙的乘客指出,4月19日搭乘巴黎返台班機,用餐時竟吃到「發霉草莓」,導致下機後腹瀉...

日本連鎖飯店被爆床底藏陌生男子 日旅達人:另一事更令人驚嚇

日本是不少台灣民眾出國首選目的地,有外國女網友到日本東京旅遊,入住連鎖APA酒店,第二天回酒店後嗅到房內有怪味,發現亞裔...

有樁無電…公共充電停車位 被疑「樁」樣子

交通部編列九點八億元補助設置公共充電樁,今年底將完成四八六五槍,有民眾爆料,許多充電專用停車位「無法供電」,質疑是為了換...

今年首波梅雨鋒面來了! 氣象專家提醒:5/5起連6天下不停

台灣即將進入梅雨季,氣象專家林得恩今(27日)指出,根據中央氣象署系集模式最新模擬資料顯示,5月5日至5月10日期間,台灣可能迎來今年第一波梅雨鋒面,期間將出現明顯且持續的降雨訊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