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醫師失智仍「查房」 專家:懷舊治療喚醒長輩記憶

101歲的小芝奶奶,過去曾是醫師,30年前退休後住在國外,10年前回到台灣並住在原任職醫院的員工宿舍。4年前,出現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等變化,原以為只是年老退化,但隨著走失、精神問題頻繁出現,最終確診為中度失智症。
為了接受專業照顧,家人安排入住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不過,小芝奶奶時常走進其他住民的寢室「查房」,甚至對照服員給予醫療上的建議,並且不停說教,引起其他住民的不安與排斥。這樣的情況不斷重複,住民表現出明顯的抗拒行為,她也顯得格外孤單與不安。
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表示,失智症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嚴重時會影響人際關係與情感控制。每位失智症患者出現的行為症狀不盡相同,以小芝奶奶為例,常以為自己還停留在執業時期,所以會不自覺巡房、直接表達意見。
「失智症患者的短期記憶功能雖然逐漸衰退了,也許不記得最近發生過的事情,但是對往事卻能如數家珍,甚至某些專業能力還在。」王寶英說,要接住失智長輩,最重要的是用「全然接納」來理解個案行為背後的故事,並適時引導抒發情緒,而非強行矯正不適當的行為。
王寶英分享,機構有許多住民曾是老闆、老師、學者,心中仍渴望被認同的自信與價值感。照護團隊藉由懷舊治療、感官刺激與個別化陪伴,幫助他們一起面對疾病的挑戰。只要小芝奶奶願意說,照服員就耐心聆聽,漸漸地找回熟悉的自我,被誤解的行為也重新轉化為與他人連結的橋樑。
王寶英強調,疾病帶來的生理衰退讓人挫折,在聖若瑟,每一位長者的獨特表現,都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全然接納也接住失智症患者。她認為,每一段人生都非常特別,對往事還是有記憶;照護團隊會根據住民的病程與情緒狀態,量身設計最合適的照顧計畫。
小芝奶奶的兒子說,母親失智後,學會放下過去的角色認知,試著理解情緒與需求,重新認識眼前的母親。他強調,失智症教會認識這個疾病的全貌,失智老人基金會「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的理念,不僅是對每位長者的陪伴方式,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