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繼停售蕈菇湯…八方雲集又停賣1經典口味鍋貼 網友震驚:會瘋掉!

倒數2天!2025「終身學習券+博物館通行票」登記免費抽 爽玩5大熱門博物館

中正紀念堂賣淘寶貨?他嘆店掛「臺灣」卻搜到陸製同款 業者喊冤

停止線行穿線規定與日本同遭扭曲 交部澄清籲理性

交通部長陳世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交通部長陳世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交通部長陳世凱日前有關「路口停止線與行穿線規定與日本同樣標準」的發言,遭部分人士扭曲解讀為所有台灣交通法規與日本相同。交通部今天澄清說明,並呼籲理性溝通。

交通部今天發布新聞稿,陳世凱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說明,「停止線與行人穿越道距離」的政策背景與日本相同標準。惟專訪內容遭部分人士斷章取義,將「我們的規定跟日本是同樣標準」發言,惡意扭曲為「所有台灣交通法規」。

交通部呼籲部分有心人士切勿斷章取義、扭曲政策溝通內容,公共議題討論應回歸事實、理性溝通。唯有在正確資訊基礎上凝聚共識,社會才能共同推動交通安全的進步,保障每一名用路人的權益與安全。

交通部強調,陳世凱受訪時說明,台灣現行規定路口停止線與行人穿越道線淨距以1至3公尺為原則,此標準與日本相同,是只針對停止線與行人穿越道線間的距離一事,並非指全部的交通安全法規標準。

交通部說明,陳世凱明確表示,為加強保障行人安全,落實人本交通,未來將修正該距離以2至3公尺,並要求地方政府確實落實,保障行人安全。

交通部正預告法規修正「停止線與行人穿越道線淨距以2至3公尺為原則,如受實際情形限制,得酌予調整,但不得少於1公尺。」交通部說,各界如有意見,可透過「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之「眾開講」留言討論,交通部將適時回應。

交通部指出,「人本交通」是近年積極推動的政策方向,意即從過去以車輛為中心的思維轉為以行人及弱勢用路人優先。日本的交通安全環境也是經過數10年努力才建立,台灣正處於這個轉型過程,政府各單位正努力改善行人安全。

對於道路安全挑戰,交通部說,從未迴避,並正透過修法、工程、監理、教育等手段多管齊下改善現況,例如研擬修訂相關法規以提高行人保護、推動路口工程改善,及加強駕駛與行人安全教育等,全面提升交通安全。

陳世凱是於3月12日接受「中央社」專訪,他表示,雖然台灣跟日本一樣在路口停止線跟行穿線上有同樣標準,但是台灣駕駛習慣沒有這麼好,即使同樣的距離,讓民眾感受還是怕怕的。

陳世凱當時受訪時說,雖然目前路口停止線與行穿線1公尺到3公尺為原則的距離規定,但很多地方政府並未落實,很多路口與行穿線只有30公分到50公分,多讓行人有1公尺的安全距離,安全就多一部分,路口停止線與行穿線的距離加大為2公尺到3公尺,在6月就會完成相關法制作業。

陳世凱 行人 日本 交通部長

延伸閱讀

考察桃機第三航廈 陳世凱:超前部署做好各項營運服務

視察高雄機場新航廈 交長:預算若有餘裕 增加圍牆長度

台61房裡新增北出、南入匝道 交通部長陳世凱同意核定

民進黨宣講劍指盧秀燕 卻講不清三大建設中央未補助

相關新聞

台鐵枋山至加祿電車線斷落雙向不通 啟動公路接駁

台鐵公司今天表示,下午枋山至加祿間發現電車線主吊線斷落,目前此區間路線暫時雙向不通,已立即在大武至枋寮間啟動公路接駁

賴政府執政一周年 農業部盤點農保、外銷等政策成果

賴清德總統今天就職滿一周年,農業部細數這一年來的施政成果,包含讓每一位實際從農者都能加入農保、獲新加坡同意我國生鮮豬肉進...

全身痠痛如遭輾壓…女大生因「慢性發炎」長期受苦 醫揭4元凶

一名年輕女大學生長期出現全身痠痛、無力與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曾多次就醫卻遲遲無法找出病因。在長輩的建議下接受功能醫學評估後,才發現問題可能源自於體內「慢性發炎」。醫師指出,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久坐不運動與高糖飲食,都是導致慢性發炎的關鍵因素。

影/北捷板南線車門異常…調整班距 轉乘站月台爆滿人潮 民眾罵翻了

北捷板南線今早8時左右發生列車異常狀況,影響班距運行,由於正值上班及上學的尖峰時間,除了轉乘的站點的月台層塞滿人潮外,一...

要出梅了?粉專:今午後雷雨近期最旺盛 周三起進入標準夏天

今天出門要帶傘。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表示,氣象署最新預報顯示,今天台灣上空大氣環境極度不穩定,各地準備交手...

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43年居首 自殺隔14年再上榜

衛福部昨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