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拍板醫院小總額 罕病藥品醫材成長「免被打折」

衛福部健保署祭出醫院個別總額制,並提出醫院門診比率55%限制。政策還未上路,已傳出有中部罕見疾病患者疑似被當人球,遭醫學中心以藥品準備不足拒收。罕見疾病基金會多次發聲,盼明文規定將罕見疾病排除於個別總額之外。據了解,近期健保署已通過,罕見疾病藥品及醫材,較基期成長部分,不會打折給付或斷頭。
一位罕病患者在中部某醫學中心穩定就醫,近期回診時,卻被院方以藥品不足為由,要求至其他醫院就診。罕見疾病基金會立即與院方協調,才扭轉情況,讓病人順利就診。基金會創辦人表示,醫院小總額制雖尚未上路,但各醫院均在討論因應措施,罕見疾病首當其衝,部分醫院藥局基於成本、庫存等考量,不願進貨罕藥,即使醫師願意開藥,病人也未必能拿到藥物。
上周衛福部健保會舉行會議,會中有與會代表,針對醫院小總額如何保障罕病提出詢問。據轉述,健保署代表回應,醫院醫療服務量較基期成長部份,罕病藥品及醫材導致的成長,將不會打折給付或予以核刪。至於門診及住院給付,考量罕見疾病患者人數較少且固定,不另行規定排除於小總額之外。
陳莉茵說,罕見疾病藥品及醫材相對昂貴,應排除在個別總額外加以保障,且必須明文規定,否則醫院經營者仍有擔憂,還恐採取不進貨藥品等因應措施;罕見疾病患者對醫院、醫師黏著性高,背後原因是患者共病症、併發症多,有熟悉病況的醫師治療,患者相對安心,在制度正式實施前,就已經發生病人被拒收情況,主因就是罕病被醫院當成「賠錢貨」。
即使藥品免核刪、打折,健保署限制門診量仍讓弱勢病患擔憂。陳莉茵表示,85%以上罕見疾病患者,病況穩定、於門診治療,即使用藥也必須看門診,若採門診限量,罕病患者治療會遭排擠,治療延續性堪憂,轉以住院治療,則恐面臨醫院因護病比問題,開床率低等問題,未必可順利住院,已有北部罕病醫師反應,醫院承辦人員表達擔憂,認為門急診、住院未排除罕病,恐釀成疑慮。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罕病治療情況複雜,台灣會看罕病的醫師沒有幾人,有時醫師換醫院,病人也會跟著轉院治療,但罕見疾病藥物在健保總額中以專款支付,因此不計入醫院小總額中,沒有基期問題,醫院不必擔心因罕病治療導致的醫療服務量成長,「何況罕病人數固定,也不能衝量,」因應人口自然增加、新增罕病導致人數成長,導致的醫療需求成長,均會編列預算支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